【大家健康 2004.06 文/林淑蓉】

報紙是民眾最唾手可得的資訊來源,
各大報的醫藥版在取材、編輯上是怎麼抓住讀者的心?
而每天都在接觸健康資訊的編輯者,又是如何管理健康?


科學愈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愈長,在活得久的同時,每個人更希望活得好、活得有品質,因此,關於醫療方面的訊息就愈來愈受到重視,在新聞崗位上的主編們更是戰戰兢兢、全力以赴,希望自己的版面可以滿足讀者的需求。

醫藥版會呈現什麼樣的風格?以生活新聞見長的民生報醫藥新聞組副組長詹建富直言,「其實就是人的故事,人都有生老病死,醫藥版寫的不外乎生老病死的事。」

對於綜合性的報紙來說,強調的讀者群都是「0到99歲,男女老幼,各個階層,不同族群…」,以大小通吃為編版的最高指導原則,不過,主編在經驗法則中,也會多放一些「主力」讀者喜歡的口味。

已有近20年編版經驗的中國時報生活新聞中心主任李蜚鴻透露,讀者群以偏中年的歐里桑、歐巴桑居多;而大成報健康美麗中心副主任兼醫藥組組長丁彥伶指出,讀者群從愛美的國中女生到大學生最多,其次是社會新鮮人。由於有這樣的認知,主編在編版的時候更能抓住重點。民生報則是除了關心青少年及婦女之外,鑑於65歲以上的銀髮族已佔總人口的8~9%,因此,會在版面上多呈現銀髮族的保健常識,希望作到「面面俱到,」詹建富認為,「不能只特別關心哪個年齡層,否則,其他年齡層會流失。」

 

迎合需求 抓住讀者的心

一樣是醫藥版,每個報紙各有抓住讀者的秘密武器。翻開報紙,有些新聞佔了大半版,有些只是略略帶過,詹建富指出,「這完全以讀者感興趣的程度來區分。」這些讀者感興趣、關心的新聞,也許是流行病、健保新規定、醫院缺失、最新醫療技術、新藥發明,甚至發生在醫院的溫馨小品或是病友提供的經驗談…。在綜合型報紙的版面上,常常把一些比較具有時效性的資訊提到前面的新聞版面,像是「綜合新聞、焦點新聞、重要新聞的版面,」自由時報醫療環保組組長盛竹玲表示,留在醫藥版的是一些「沒壓力的訊息」。

李蜚鴻進一步說明,中國時報醫藥版的性格是「知識面強、行政面少」,內容包括醫學新知,例如新的發展、新的方法、新的趨勢,不但是國內的,更涵蓋到全球,只要是大家普遍關心、讀者想要了解的新知識,都會在醫藥版上完整呈現。

對於讀者和一般綜合型報紙有明顯差異的大成報來說,取材的獨特性更高。丁彥伶說,年輕人的議題是大成報醫藥版的主要素材,如使用精油突然窒息怎麼辦、外出時的防曬策略、如何讓瞇瞇眼變大、男女性功能差異如何調適、避孕知識等題材,走的是「實用型路線」,而且是平民化消費,盡量少報導太貴的東西。反觀一般報紙可能版面出現次數還算多的攝護腺問題,在該報出現的時間點可能是父親節(提醒讀者注意父親的健康),或是在報導某位名人的疾病時才會提到,否則,平常不太會出現。

 

解決爭議 而不是擴大爭議

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編輯策略難免會朝「重口味」方向發展,但是,醫藥版無疑是整份報紙中比較樸實的一方淨土,盛竹玲強調,「為了使各個年齡層都能吸收,文字必須淺顯易懂,而且絕對不會有腥羶色的文字或圖片。」像墮胎過程赤裸裸的畫面,盛竹玲就會過濾掉。

有些新聞為了提高注意力,會刻意加味加料,突顯爭議點,對於這點詹建富不太贊同。舉例來說,有些外電報導會針對某些已經使用中的藥物提出新的觀點,詹建富通常會多訪問幾位專家,提醒用藥可能的副作用,「目的在於解決爭議點,而不是擴大爭議點。」

讀者的身心會隨著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而出現不同的變化,編版的主事者必須充分掌握變化的節奏,才能提高閱讀率。李蜚鴻表示,每次改版都是跟著讀者的需求來調配內容比例,她還大方地透露,以前比較偏重疾病的醫治,現在只有這些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多關於預防醫學的內容,像是瘦身、抗老化、美容等話題,都是讀者愈來愈關心的範疇。在和讀者保持密切接觸的過程中,她也發現,「關心瘦身的不只是女性,愈來愈多男性也開始關心瘦身話題。」

 

堅強的醫師群獻策

報紙從沒有醫藥版到有醫藥版、從半版到一版,甚至更多,現在連電子媒體也開闢醫藥專門時段,不可否認地,隨著民眾愈來愈關心醫藥新聞,媒體對醫療領域的報導也愈來愈多,而且愈來愈多元化與多樣化,在這麼競爭的環境下,為了求新、求進步,主編們各有密招。

盛竹玲在2年前曾針對三大報系(聯合、中時、自由)的醫藥新聞做了一次研究,結果發現,在全年的醫藥類報導中,婦科、皮膚科、精神科的稿件最多,其中婦科的報導多,一般人比較可以理解,至於其他2項,「我沒研究之前,不知道皮膚科和精神科有那麼多的稿件,」盛竹玲分析,這到底是反應這兩個科別的醫生特別重視媒體衛教,會主動投稿,還是讀者喜歡看,值得深思。

因為來自四面八方的稿件又雜又多,為了掌握正確性,醫藥版的編輯者通常會和多位醫師保持通暢的溝通管道,作為諮詢的對象,「他們就像是我的資料庫,可以隨時請教查證,」盛竹玲說。

 

與電子媒體 各分天下

報紙兼具深度、廣度,正確性也比電子媒體高,丁彥伶不諱言,「電子媒體充斥不少置入性行銷,像某位補習班老師轉任主持人的節目就常常失去客觀性。」作為一位專業的醫藥組組長,丁彥伶透露,「從不看她的節目。」

電子媒體有時間上的優勢,平面媒體看似缺少立即性,但詹建富仍樂觀地表示,電子媒體關於醫藥類報導,會受限於時間,無法深入呈現,也沒辦法像報紙這麼豐富,而且「報紙放在身上,這時候沒看完,等一下還可以再慢慢看,不受限於時間、空間,比電子媒體實用多多。」詹建富認為,以醫藥報導而言,平面媒體的空間還是很大。

由於走的是實用路線,而不是意見式的各自表述,報紙的醫藥報導不會有顏色之分、黨派之別,最重要的編版依據就是「讀者的意見」,因此,當讀者想要多了解某類醫藥報導,多多向上述掌控編輯方向的主任、組長們反應,就可以如願。

 

醫藥版組長如何服務讀者?

長期和醫院、醫生打交道,使得醫藥版組長比一般人更懂得如何運用醫療資源,面對讀者千奇百怪的請求時,組長們的服務「尺度」到哪裡呢?

當讀者詢問「該看哪位醫生」時,中國時報生活新聞中心主任李蜚鴻會指點讀者,去當地醫院的某一科掛號,但不會特別推薦某一位特定的醫師。民生報醫藥新聞組副組長詹建富則是除了告訴讀者掛哪一科之外,也會就他所知,推薦幾位該科的權威醫師,但不會親自幫讀者打電話連絡。

自由時報醫療環保組組長盛竹玲的作法是,給讀者不止一個建議名單,建議的人選一定是技術不錯、和病人互動良好的醫生。盛竹玲並不會特別推薦名醫給讀者,因為「通通推薦給名醫,他也受不了呀!」她認為,台灣整體醫療水準都還不錯,看病找良醫比找名醫更重要。當請託的讀者非常孤立無援時,盛竹玲也會稍稍破例,幫讀者打電話給醫生,「只是當病患很無助時,希望醫生多關心一下,」盛竹玲說。

看到報導而打電話來問醫生電話的讀者很多,大成報醫藥組組長丁彥伶不反對自己的名號借讀者一用,讀者看病時如果提一下「大成報丁小姐介紹」,通常丁彥伶會認帳的。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是有原因的,「很多人看到名醫,病就好了一半」。

 

醫藥組組長的自我健康管理

每天都在寫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負責管控醫藥新聞的各大報醫藥組組長有沒有把知識化為行動,身體力行呢?

中國時報生活新聞中心主任李蜚鴻坦承,「知道比做到容易多了。」在執行困難的情況下,她比較堅持的是「少油、少鹽、少糖」,結果是她做出來的菜被小孩批評為「不好吃」,可是,為了全家人的健康,她還是繼續堅持。如果在外用餐,李蜚鴻的原則也沒改變,喝咖啡時不加糖、吃沙拉時少加醬、多喝水、少喝茶及咖啡…。

對於預防疾病,醫生強調運動的重要性,所以李蜚鴻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每1〜2週去游一次泳。雖然不夠頻繁,但李蜚鴻說,營養和運動都一樣,要重視平衡,不要一下子很多,一下子通通沒有,那反而容易出毛病。

定時定量是很基本的保健原則,自由時報醫療環保組組長盛竹玲說,除了早餐以外,中、晚餐一定是定時吃。她因為生了2個小孩,每回胖5公斤,加上隨著年齡增加,代謝愈來愈緩慢,減重成功的可能性愈來愈渺茫。身邊的同事朋友一直覺得盛竹玲沒瘦下去很不應該,但由於她對比薩、豬腳、炸雞等易胖食物很難抗拒,因此談減肥太沉重,只好先朝控制食量的方向著手,「至少BMI指數還在正常範圍,希望控制在目前的狀況,不要繼續胖下去。」

大成報醫藥組組長丁彥伶認為,最重要的是「身心平衡」。每天從早忙到晚,直到下班時間工作還沒做完,以前丁彥伶會把工作帶回家,後來發現這不是好方法,反而因為在家工作,會有愈做愈慢的情形,所以現在丁彥伶堅持「即使要做到三更半夜,也寧可在辦公室做完才回家,回到家才能完全放鬆、達到休息的目的。」在家裡的休息時間,丁彥伶會看看電視新聞、喜劇、動物節目、卡通,或是喜劇,但「絕不看連續劇、悲劇,那會讓情緒難以放輕鬆。」

民生報醫藥新聞組副組長詹建富直言,保健的領域真的是「知易行難」,像是有一位過去跑過醫藥新聞的同事,明知抽菸不好,這幾年也只是做到「少抽」,還沒辦法完全戒菸。

詹建富自己本身最標準的部分是「不抽菸、不喝酒」,此外,他設定的目標是「飲食均衡、作息正常」兩個最老生常談的原則。看似簡單的八個字,「真的能做到,那也就夠了,」詹建富以此作為和朋友、讀者共勉的保健原則。

PIX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