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子嵐

 

世界衛生組織推估,2020年造成人類失能的第1大原因是憂鬱症

屆時全世界有20%到25%的憂鬱症患者,

同時憂鬱症也是造成人類社會整體疾病負擔的第2名。

上班族壓力大,該怎麼避免情緒鬱悶變成病,

專家教你正向思考甩憂鬱。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一時情緒低落很正常,但情緒持續低落,就要小心憂鬱症悄悄上門。尤其是當自己或身旁親友出現「本來愛出去走走現在卻不想動」,或是「動不動就想哭?」等警訊,更要當心。

 

心情不好≠憂鬱症

不過,民眾別誤以為心情不好就是憂鬱症,像有人失戀,情緒一度低落,和朋友談一談,慢慢有些釋懷,狀況漸漸變好,就屬於正常的情緒波動。

憂鬱症診斷的定義須包含:持續2周的睡眠改變(幾乎天天失眠或嗜睡)、食慾的明顯改變(增加或變差)或幾乎每天覺得疲累等身體症狀。臨床上常見的身體症狀包括胸悶、心悸、腸胃不適、肌肉緊繃或酸痛、骨頭關節酸痛、頭暈、頭痛、背痛、胸痛等。若有上述不適,建議及早尋求專業協助                     

臺灣憂鬱症的人口比率約15,但就醫率偏低。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許正典說,真正有憂鬱症且會就醫者只占1520。他認為,當工作、學習都無興趣,或是莫名其妙流眼淚時就要當心,如果找人訴苦還未解決,可以求助專業的醫師或心理諮商師,找出真正的原因,否則一直被訴苦的人也會憂鬱。如同埋在地底下的管線,已承受很大壓力,要慢慢紓壓,千萬別一直加壓,一直加壓的結果易引發大氣爆,一發不可收拾。

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觀察,大都會的憂鬱症者願意就醫的比例高於非都會區。許正典醫師則發現,就醫年齡層愈來愈廣泛,以往中老年人居多,現在少年與兒童約二到三成,情緒鬱悶的原因包括考試、學校人際關係或是3C成癮等問題。

身心科和精神科看到很多求診者之前因胸悶去看心臟科或胸腔科,睡不著去看家醫科等,拿了許多類似鎮定劑的藥物。若身體不適,檢查後確定沒有器官方面的疾病,建議直接至身心科或精神科與醫師聊聊,解開情緒或神經傳導上的癥結,對症治療。

 

憂鬱症者神經迴路改變

要他「想開點」有困難

有些人不覺得憂鬱症是一種病,要有憂鬱症的人「想開點」或「換角度想」,袁瑋醫師表示,罹患憂鬱症久了以後,大腦的神經迴路改變,會變得很執著,陷在裡面,若未用藥物協助大腦調整機轉,心理治療效果有限。

袁瑋醫師解釋,素有「快樂丸」之稱的鎮定劑,剛開始會讓患者覺得很有效,服用以後患者不會想很多事情,暫時讓身體放鬆,腦袋不焦慮,但仍未解決問題,長期來說,患者心情仍未改善。

真正的抗憂鬱藥物,含有多巴胺、血清素與腎上腺素等,目前研究顯示,這類藥物將使大腦變得更活躍,調節神經傳導物質間的平衡,緩解憂鬱症狀。

至於吃藥時間長短,袁瑋醫師說因人而異,有患者生病10多年,觀念想法變得僵化,已影響到身體的免疫系統改變,常會覺得動不動就疼痛,影響人際關係,需要多花時間接受藥物和心理治療。

抗憂鬱藥物只是協助改善腦內的機轉,但不是每個憂鬱症患者都要吃藥,也不是吃藥就是要吃一輩子。最有名的例子是馬拉松跑者歐陽靖,靠著跑馬拉松釋放壓力,讓憂鬱症痊癒。由於運動會產生讓心情愉快的因子如腦內啡等,同時運動也累積成就感、自我肯定,可以協助趕走憂鬱。

景氣低迷+災難新聞

 

易讓憂鬱患者更鬱卒

研究指出,憂鬱症與日照有關,在北歐就很明顯,冬天時憂鬱症人數大增,在臺灣,醫師則感覺不同。

許正典醫師發現臺灣的憂鬱症患者會受環境影響,包括溫度、濕度、光照等,季節交替時,如秋轉冬或冬轉春,情緒變化大,患者約增加二到三成;冬轉春患者容易躁鬱,躁鬱之後變成憂鬱,夏轉秋則較不明顯。

袁瑋醫師則認為,臺灣四季並未像北歐如此分明,患者的增減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倒是經濟環境不好或是災難新聞發生時,患者會增加。她進一步解釋,不是股市一暴跌,患者就增加,而是景氣低迷一陣子後,患者會增加;若風災、氣爆、地震等天災一起來,民眾天天接觸媒體的報導,心情會受影響,本來就有憂鬱症的患者容易誘發,此時門診量會多一成。

 

A型人格

憂鬱症潛在患者

A型人格有以下特徵:攬下太多責任、追求完美、較壓抑自我、好競爭、急性子、敏感、在意別人眼光等,說明如下。

1.攬下太多責任

袁瑋醫師說,這些人常是家中老大,總覺得自己要負責,有事情要出面處理,長期下來攬了太多責任,如果事情沒做好,會覺得是自己的錯,常有負面情緒,就比較容易憂鬱。

2.追求完美

此性格的 人會要求自己的功課、事業、婚姻等所有東西都要很完美,也會進一步要求伴侶,如太太會要求先生要多體貼,幫忙顧孩子,會要求小孩功課也要達到自己的標準。若周遭人不聽「勸」,這類患者會想要掌控,但客觀來看,這已超過他能掌控的範圍,長期面對他人達不到自己的標準,易感到憂鬱。

袁瑋醫師進一步解釋,如果堅持用他的方法做,身邊的人無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一直過得不快樂,情緒也會達到臨界點。

3.敏感、在意別人眼光

敏感度較高、在意別人看法、自信心不夠的人,都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許正典醫師說,這些人比較壓抑,當事情做不好時,就覺得「都是我不好」。他們還有另一個特徵,就是表面上看起來陽光燦爛,要撐面子,達不到期待時,又憂鬱萬分。

 

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許正典審稿

PIX1.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家健康 的頭像
    大家健康

    大家健康部落格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