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 2006.01 文/吳皆德】
大腸急躁、大腸癌、腸胃炎……,腸道問題層出不窮,
一年之初,想要神清氣爽,創造好的開始?
先翻翻大腸經,好好整治哀鳴之腸!
古人常以「腸」表現情感起伏,而有「柔腸寸斷」、「蕩氣迴腸」。腸子之於人體,如同黃河九曲,隨著蜿蜒綿長的河道,將食物送到海口而出,一旦出毛病,輕則淤堵不順,重則氾濫成災。隨著飲食西化、精緻化,人們身處壓力中,腸道疾病愈來愈普遍,究竟成人與小孩各有哪些常見的大腸問題?
成人腸道困擾冠亞軍
年輕女性剋星——大腸急躁症
祐美每回考試,一緊張就狂拉肚子,考試結束就不藥而癒:偉強每次提重要簡報的前幾天,老覺得有便意,如廁時又上不出來,報告前卻會忽然開始拉肚子,時而腹瀉、時而便秘,讓他很困擾。
祐美和偉強都是壓力下的大腸急躁症患者,也可說是自律神經失調,有些人會腹瀉、腹脹、腹絞痛,甚至睡到痛醒;有些人則是便秘,或因腸子蠕動不正常,時常放屁、大便細軟……,林林總總症狀不一,都是腸躁症的臨床表現,不足以致命,卻會影響生活品質。
這種因壓力衍生而來的文明病愈來愈普遍,根據統計,台灣地區每10人就有1人有腸躁症,其中以女性族群居多,推估有120萬名女性受此困擾。
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表示,腸躁症和身心症有關,且症狀因人而異。想要揮別惱人腸疾,得從生活習慣著手,正常作息,避免吃刺激物,如辣椒、咖啡、濃茶等,並少吃油炸物,多喝白開水,最重要的是「遠離壓力」。
中老年人聞之色變的大腸癌
60歲的陳媽媽,這半年來常常臉色蒼白,肚子老覺得脹脹的,排便習慣也不正常,以前一天上個1、2次廁所,現在每天要上4、5次,有時大便混充著黏液和血,被兒女拖到醫院就診,才診斷出是大腸癌。
每年台灣的大腸直腸癌(俗稱大腸癌)患者,會新增5、6千名病例,發生率約每10萬人口中有25人得病,比起歐美等先進國家每10萬人口有60~70人,稍微好一點。目前在台灣,大腸癌高居癌症死亡的第三名,但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少吃纖維食物,以及醫學檢查技術的進步,大腸癌發生率正節節上升。
大腸癌常發生在中老年人,很多患者社經地位較高,包括前經濟部長李達海、70年代的行政院副院長徐慶鐘、前台灣大學教務長韓忠謀,還有歌仔戲藝人青蓉,都因大腸癌過世。
■遺傳和飲食,招徠腫瘤
大腸直腸癌起因於腸壁黏膜細胞的變性與增生。梁金銅表示,罹患大腸癌的因素分成內在和外在。內在因素其一為腸黏膜細胞內遺傳物質的老化——台灣大腸癌的平均發病年齡是62歲;其二是遺傳基因素質不良——大腸癌患者約5%有遺傳傾向,因此,家族中有大腸息肉或腸癌患者,50歲後需定期做大腸鏡檢查。
外在因素常見於飲食形態和環境污染,梁金銅指出,纖維質食物攝取太少,肉類攝取太多,或食物太精緻,都會讓排泄物通過大腸的平均時間拉長,使致癌物在腸道內停留太久,增加致癌的機會。
一些研究報告提出,肥胖、脂肪攝取過多、體能活動量少等,都與大腸癌有關,梁金銅表示,這些報告目前都還沒有定論,不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絕對是對抗大腸癌的最佳策略。腸癌多由良性習肉演變而來,切除息肉是遏止腸癌爆發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檢查後若發現息肉,可採大腸鏡割除病灶。
■從「嗯嗯」看腸道健康
大腸癌多發生在乙狀結腸和直腸部,患部在左腹或右腹,臨床症狀不太一樣。發生在右側時,患者通常會貧血、大便潛血、排便習慣不正常;在左側時,每日排便次數增加,便便含有黏液或血液。
若癌症是在直腸或乙狀結腸,病人會「裡急後重」(想解便卻解不出),大便有點黏液,且混著血液;或排便習慣改變,常跑廁所,有些人可能原來一天上1~2次,變成一天上7~8次;其他症狀包括腹脹、腹痛、體重減輕、腹部摸到腫塊;如果出現肝腫大、腹膜炎、極度腹脹等症狀,大腸癌可能已發展到相當程度。
■治療時需克服排泄障礙
大腸癌除了會致命,治療過程還會影響生活品質,目前仍以手術切除為主。大腸主要吸收水分和礦物質,因此,切除大半的大腸,對整體功能沒有重大影響,一般是切掉癌症所在的那一段腸管,但仍須做淋巴結的廓清。
直腸位於消化管末端15公分以內,如果腸癌發生在遠端直腸,即在肛門以上6~8公分以內時,須做根治性的手術,切除肛門及其周圍組織,而病人得終身仰賴開口在腹壁表面的「人工肛門」排便。
很多患者無法接受人工肛門,醫師只好保留肛門,但肛門附近的括約肌遭到破壞,病人會有大便頻率過高的情況。另外,直腸癌患者在手術後,也會併發排尿和性功能的障礙。
■多點穀類、纖維,遠離腸癌
腸癌的發生與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張金堅表示,穀類、高纖食物攝取較多的人,大腸癌發生機率較低,因為纖維可減少大便停留在腸道的時間,增加糞便體積,並稀釋膽鹽等致癌物。
相反地,高脂肪、高蛋白會增加二度膽汁鹽分泌,刺激腸壁。大腸癌的罹患人數愈來愈多,與現代人喜歡攝取高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有關,而這些食物需較長的時間通過消化道,易引發大腸息肉、結腸炎。
至於網路流傳,喝冰水會導致息肉,目前還沒有研究顯示兩者的關連;而西藥阿斯匹靈究竟能否預防大腸癌?梁金銅說,阿斯匹靈是治療大腸息肉的兩面刃,可促進大腸黏膜細胞不斷死亡、不斷增生,的確減少大腸增生壞細胞,不過,吃阿斯匹靈有胃出血、腦中風的疑慮,只有罹患大腸癌或大腸息肉家族的人,才會在醫師指示下,一天服用兩顆各400mg的阿斯匹靈。
幼童腸道困擾冠亞軍
1歲的育平,已經發燒好幾天,伴隨嘔吐、水瀉,每天多達6~8次,讓媽媽手足無措,嚴重到需住院治療,醫師診斷,他得了秋末冬初常見的輪狀病毒腸胃炎。
腸胃炎是幼童最常見的腸道疾病,多由病毒和細菌引起,兩種都會造成小孩腹瀉,但病毒性腸胃炎的糞便通常「不會出現血絲和黏液」。
3大病毒性腸胃炎
■輪狀病毒好發於秋冬: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胃腸科主任吳子聰表示,育平的情形就是輪狀病毒的典型症狀,如果拖延病情,會有脫水、小便會痛等情況。輪狀病毒潛伏期約2~3天,一旦發病,可能長達1星期,且輪狀病毒的傳染力強,易透過飛沫接觸傳染。病童把病毒拉光了就痊癒,但生病期間,會因脫水、發燒哭鬧,讓家長相當頭痛。
■腸病毒為炎夏致命威脅:腸病毒有很多種,夏天較常見,幾乎每年都會席捲台灣。腸病毒不僅會反應在手足口部,出現紅點或水泡,也可能引發腸胃潰瘍、嘔吐;嚴重時造成胃出血,頑強的腸病毒71型,甚至會讓心肌發炎、衰竭,或傷害中樞神經,導致呼吸困難、死亡。
腸病毒的傳染力高,幼稚園裡只要有1位小朋友感染,就必須在家休息,避免藉由飛沫接觸感染其他人。治療方式是支持性療法,服用藥物讓症狀減緩。
■諾羅病毒傳染力超強:大人、小孩都有機會得諾羅病毒,榮總調查發現,每10位兒童急性腸胃炎患者,就有1位是諾羅病毒引起。這種病毒引發的腸炎,會突然嘔吐,也是透過飛沫傳染,最常見的大規模感染發生在遊艇,只要1人感染,全遊艇的人很快都出現嘔吐症狀。輕微時吐個1~2天,嚴重者不但吐的時間較久,甚至吐出膽汁。
細菌性腸胃炎 寶寶害怕
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志賀氏菌、曲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都會引發細菌性腸胃炎,以沙門氏菌最難纏,在潮溼常溫下,可以活好幾天,甚至好幾週。
吳子聰強調,很多雞蛋含有沙門氏菌,若料理雞蛋時沒洗手,又碰到砧板,便易把細菌吃進肚子。
學齡前的病童抵抗力弱,最常見到沙門氏菌的腸胃炎,潛伏期約2~3天,腹瀉時帶有血絲或黏液。嚴重的沙門氏菌,會循環在各器官,導致肝膿瘍、骨髓炎、肺炎等,必須靠抗生素來治療。
1分鐘醫學小百科——大腸物語
大腸是消化系統的終端器官,簡單分為盲腸、結腸、直腸。盲腸是大腸的起點,位於右下腹部,口徑最大,盲腸後內側壁突出的叫做闌尾,盲腸炎就是這裡發炎。結腸又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直腸則連接乙狀結腸和肛門。
大腸除了將小腸送來的廢物暫時儲存,然後予以排出外,還有吸收水分的功能。成人每天大概有500~1000cc的食物由迴腸(小腸)進入盲腸,其中80%的水分與電解質,由升結腸繼續吸收。
一般來說,當食物進入盲腸後,經大腸蠕動繼續向前推進,吃下的東西平均12小時可到乙狀結腸,而後到肛門。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張金堅表示,實驗發現,經過72個小時,還是有1/4的食物留在直腸內,要全部排出,需1星期以上。也就是說,1星期後的糞便,還有1星期前吃下食物的殘渣。
盲腸—大腸的起點
闌尾—盲腸炎就是這裡發炎
升結腸—小腸吸收後,80%的水分與電解質由此再吸收
黃金先生,您好嗎?
便便的外表可看出腸胃的健康與否。成人1天的排便量約150公克,其中3/4是水分,其他的固體物質包括細菌、纖維素、無機物、殘渣、黏液和脂肪。
正常的大便呈黃褐色,這是腸內細菌對膽色素作用引起的顏色。膽道如果不通,膽汁進不到腸子,大便顏色會偏白;如果胃出血,大便呈黑色;紅色水狀或泥狀便,可能是食物中毒、痢疾、霍亂等。
除了顏色以外,也可注意大便的粗細。大便的粗細和大腸的管徑成正比,半固體的糞便在大腸裡慢慢成形,假如管徑變小,糞便就變細。大腸癌的病人常常糞便變細,像手指一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