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 2005.05 文╱林淑蓉】
今昔相比,更年期、青春期同時現身家庭的機率愈來愈高,
在雙方身心不斷轉變,且相互碰撞、衝擊下,
兩代衝突似乎不可避免……
究竟如何才能安然度過,避免一觸即發的家庭風暴?
更年期是個棘手的問題,不僅生理出現熱潮紅、盜汗、頭暈、失眠、記憶力差等症狀,不知不覺中,情緒也愈來愈難控制,EQ明顯變差,身心飽受打擊,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晚婚普遍 兩代迸出更多火花
每個人發生更年期的年紀不盡相同,長期關注婦女身心醫學,且開設「更年期特別診」的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蕭美君說,「前來求診的病患以43~62歲最多,而44~58歲的婦女最容易碰到更年期問題。」和平醫院婦產科主任姜禮盟在門診中則發現,「婦女開始面對更年期症狀的平均年紀是47歲。」不論是哪個數據都顯示,多數女性過了40歲就要開始注意更年期的症狀。
上一代的人普遍早婚,多在20、30歲就懷孕生子,更年期時,子女已經獨立自主,不太需要父母操心;反觀現代人,超過35歲才產子的比比皆是,加上更年期症狀在停經前1~2年、停經後2~3年都會持續存在,如果以更年期平均年齡47歲來算,自45歲開始,體內荷爾蒙就會高高低低地變化,此時家裡正值10多歲的小孩,也正經歷同樣延續數年的青春期,因此更年期遇上青春期的機率就大大增加了。
兩者的生理變化可說都是荷爾蒙在作怪,它不僅影響父母身心的穩定度,也同樣影響青春期小孩,造成巨大轉變,儘管如此,兩代面對的問題卻是大異其趣,想法南轅北轍。身心都處於變化期的兩代共處一個屋簷下,難免擦出令人措手不及的「火花」,一旦處理不當,很可能使親子關係漸行漸遠。
孩子愈大 父母就要愈堅強
其實,單單青春期或更年期,都已是「大條」的事情。青春期的荷爾蒙變化使性徵變得清楚、身體形象改變,孩子愈來愈注意外貌,對異性產生興趣,姜禮盟強調:「青春期是小孩要開始建立自我(ego)的時候,常見的情況是渺視權威,有時會反抗父母意見來表達自我的想法。」
現年63歲,自嘲「更年期已離我很遠」的台北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妙珠,留了一頭紫紅色挑染的俐落白髮,看起來自信又有活力,她回想子女青春期的往事:「小孩開始變得不像小時候那麼容易掌握、那麼貼心,多少會傷害父母的心。」
才30多歲的蕭美君,在臨床上聽到太多父母心煩青春期小孩的故事,回頭問父母自己是否也曾帶來同樣的困擾,蕭美君媽媽的答案是:「每個孩子到那個階段就酷酷地不說話,總之就是彆扭。」
另外,就算只是單純的更年期,而沒碰上青春期的小孩,還是會有親子關係調適的問題,自己是醫師的黃妙珠也無法免疫。記得有一次,她打電話去跟兒子「預約」一起去作些什麼,兒子沒一口答應,而是跟老媽說:「要問太太。」當下的她心裡有點不是滋味,可是理智上又覺得:「兒子這麼做是合理的,如果兒子的太太有同樣狀況,也是要問我兒子呀!」小孩愈大,屬於自己的生活圈就愈廣,和父母的臍帶關係反而切得更清楚,她帶點失落的口吻說:「更年期的父母要自我調適、要堅強。」
控制情緒 許家庭一份好心情
當更年期和青春期碰在一塊,更年期引發的身心不適,加上青春期的難搞子女,往往使得父母沒法享受「40而不惑」的瀟灑,也無法體會「50而知天命」的豁達,每天煩惱自己、擔心小孩,原本兩個依存度如此高的雙方,彼此關係受到嚴苛的考驗,家庭難免蒙上一層緊張的氣氛。
有位焦慮症的媽媽,在小孩青春期時進入更年期,母女關係變得緊張,小孩從小學五年級到現在國中二年級,和媽媽的關係還是時好時壞。原本和諧快樂的家庭,在更年期和青春期雙重壓力下,完全變了調。原本一有事就找媽媽的小孩,進入青春期後,卻用叛逆的方式表達內心想要獨立的渴望,不僅媽媽面對這種轉變難以接受,當一向乖巧聽話的小孩出言頂撞父母,父親也一時失控,出手打小孩,家庭衝突一發不可收拾。
類似的案例在精神科門診中屢見不鮮,當更年期母親憂鬱情況好轉時,可能會跟醫師表達:「算了,算了,幹嘛把自己搞成這樣,我先把自己照顧好再說。」可是,憂鬱的情緒總是時好時壞,家庭氣氛也跟著高低起伏。蕭美君提醒:「更年期的症狀之一就是易怒,有時小孩回一句話,也許沒啥大不了,可是更年期的父母可能就以為小孩在頂嘴,事後想想,真的沒什麼,只不過當時控制不了而發怒,使得親子關係日益緊張。」
更年期不適 原因錯綜複雜
更年期父母碰上青春期小孩,會不會加重更年期的症狀?黃妙珠認為:「有可能,因為更年期會使人情緒變得不穩定、忍耐力變差、應對事情的能力降低,當面對大問題時,難免處理得不如人意,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就會加重更年期症狀。」
然而,把更年期的種種不適,都歸咎於外在或心理因素,婦產科並無法認同。姜禮盟認為:「心理變化部分伴隨生理變化而來。」更年期症狀中,失眠是影響生活品質最大的元兇,一旦睡不好,情緒就容易變差,「熱潮紅、盜汗、荷爾蒙缺乏都會使得睡眠品質變差,只要適當治療,恢復睡眠品質,心情也會跟著改善。」
可是,姜禮盟也指出,補充荷爾蒙不是萬靈丹,約有七成案例可用荷爾蒙改善症狀,以他的觀察,使用自然療法,如上社區大學、培養興趣……,對這七成的人也可能有用,如此並非意味症狀改善了,「而是因為注意力轉移,使病患更能適應更年期的症狀。」
約三成更年期婦女無法單靠荷爾蒙解決問題,此類病患多數會轉到精神科看診。當患者來到精神科,蕭美君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確定患者處於什麼狀態,因為更年期是憂鬱症的危險因子。」
有些併發憂鬱症的更年期婦女,發現小孩變得悶悶的、不愛說話時,常以為是自己把憂鬱症遺傳給小孩,因而非常自責,導致病情加重。其實這類父母不需想太多,因為影響青少年憂鬱症的因素中,「養育態度和社會環境比遺傳還要重要。」
而且,不是到精神科就診者,一定有更年期憂鬱症。蕭美君在臨床上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以抗憂鬱劑治療熱潮紅、盜汗、失眠等更年期症狀的效果不錯,所以並不是只有憂鬱症才使用抗憂鬱劑。」
自我覺醒 跨越更年期障礙
在資訊發達的今天,知道更多、掌握更多可利用的資源,就可以幫我們解決更多的問題,更年期遇上青春期也許是個新的社會問題,但絕不是個不可解的方程式。
不過,當更年期父母碰上青春期子女時,還是以更年期的問題比較干擾當事人。
姜禮盟分析:「前來求診的更年期患者遠遠超過因青春期困擾就診的人。」也就是說,大多數父母能體諒小孩青春期的身心變化,但反觀小孩,被父母多唸兩句,就會不耐煩地回應:「你是不是更年期到了,怎麼這麼嘮叨?」深深傷了父母的心。
這時候,如果身邊有人能夠給予關心,是最好不過了,只是求人不如求己,走過更年期的黃妙珠認為:「個人要覺醒。」吃了18年荷爾蒙的她認為,更年期的人要清楚自己的情況,由自己和醫生共同評估應該採取哪種方式協助自己度過更年期,需不需要服藥,服什麼藥,劑量多少……,她認為:「使用現代科技文明幫自己克服身心不適,有什麼不好?」
感謝和平醫院婦產科主任姜禮盟審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