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  文/梁雲芳

 

高齡時代來臨,你或你的父母已準備好迎接了嗎?

每個人都希望長壽而健康,但統計卻發現,

臺灣女性活得久,卻活得不太健康,從65歲起失能比例就比男性高。

到底想無病無痛又長壽,中年後該怎麼保養?

若父母因疾病而住院,要怎麼照顧,才能避免他們永久失能臥床?

本次封面主題讓您在照顧父母及規畫自己未來的生活上更有準備!

 

 

活得久一定比較健康,活得比較好嗎?臺灣女性平均壽命逐年增加,此刻已達到83.3歲,但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顯示,女性雖然活得久,卻活得不太健康,尤其是失能風險比男性來得高。長期臥床,吃飯、洗澡、穿衣、如廁都需要別人照料,下床需要有人攙扶,出門要坐輪椅,身心受到病痛折磨,連日常生活都無法自我打理。

 

什麼是失能?

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專長老人醫學的詹鼎正醫師解釋,「失能」是指失去自理日常生活的功能,也就是從早上睜開眼睛、下床、刷牙洗臉、上洗手間、換衣服、吃早餐、外出買菜、搭公車等看似簡單的生活功能,如果漸漸覺得使不上力,做起來很吃力,或是病倒之後,喪失了這些照顧自我的能力。

國民健康署2009年進行的調查顯示,65歲以上長者失能比率達17.4%,男性與女性比率是12.9%:21.6%,女性長者失能比率比男性長者將近多一倍,而且年紀愈大,失能比率愈高,65~74歲女性長者失能比率為11%,75~84歲女性長者失能比率為32.9%,85歲以上女性長者失能比率為49.7%,到了85歲,幾乎有一半的阿嬤都有失能的可能。

 

為何失能的阿嬤比阿公多

主因1》年長女性比年長男性多

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甯表示,人老化了,功能跟著衰退,肌肉量及骨密量流失加速,容易有虛弱及肌少症傾向,這是失能的主要原因,目前國內的女性年長者比男性年長者多,相對地失能人數會較多。

 

主因2》女性肌肉及骨密度比男性少

一般人的肌肉量和骨密度在30~40歲間達到巔峰,之後開始走下坡,從40~70歲,肌肉量每10年約減少8%,且年紀愈大,肌肉量流失愈快,如果一位女性30歲時,肌肉組織約20公斤,到了60歲,會萎縮到剩15公斤。

   

詹鼎正院長表示,女性肌肉量及骨密量原本就比男性少,得到肌少症及骨鬆症的比例會比男性高,如果從椅子上站起來,走3公尺,轉身,再走3公尺,然後坐下,一般約需10秒,如果超過20秒,就可能有肌少症,稍一不慎,跌倒、骨折風險提高,出現失能的機會跟著增加

 

彭莉甯主任表示,臺灣傳統觀念認為,跌倒、骨折後最好臥床休息,藉此預防再度跌倒,殊不知臥床的老人家沒機會使用肌肉,肌肉量流失速度會更快,平均10天就會流失1公斤的肌肉量,反而加快失能的速度,因此跌倒、骨折的病人及家屬,不要讓老人家整天臥床休息,仍要積極地增加活動量,以降低肌肉流失速度。

 

主因3》更年期女性荷爾蒙變少,提高肌肉流失量

女性荷爾蒙和女性健康息息相關,是保護女性健康的物質,彭莉甯主任解釋,進入更年期的女性,因女性荷爾蒙分泌量減少,骨質流失率可達2%~3%,容易造成骨質疏鬆,稍一不慎常會跌倒、骨折,另外,女性荷爾蒙降低也與肌肉流失相關,當女性荷爾蒙不足時,肌肉流失速度加快,肌少症的可能性變高,也會增加失能的機會。

 

主因4》女性運動量比男性少

與男性相比,女性運動量明顯不足,國健署2015年調查顯示,臺灣人高達76%一星期的運動量不足150分鐘,其中女性高達83%活動量不足,幾乎八成的女性不愛運動;另外,2009年所做的調查顯示,65~74歲女性與男性運動比55.1%:61%,75~84歲女男運動比43.6%:56.6%,85歲以上女男運動比31.4%:47.7%,也就是說任何年齡階層的長者,女性運動量都比男性少。

 

彭莉甯主任解釋,運動量不足時,原先肌肉會流失,也無法鍛鍊增生新的肌肉纖維,很容易讓長者跌倒、骨折,接著臥床,不敢再運動,肌肉量會惡性循環繼續流失、沒有力氣,最後出現活動功能喪失的情況

 

建議長者平時除了多走路,維持肌力與平衡感,也可請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指導在家如何進行增強肌肉的運動,譬如使用彈力帶、啞鈴、踩飛輪等,這些能增強肌肉的低阻力運動會使肌肉增大、增厚,肌肉纖維量變多,這都有助於長者遠離失能的風險。

 

老人失能常是功能老化加上疾病造成,彭莉甯主任提醒,即使失能了,愈早介入預防失能及恢復功能的訓練,進行復健活動及規律運動,就有機會提早恢復正常……

 

感謝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甯審稿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大家健康》雜誌104年9月號「實體版」或訂閱《大家健康》雜誌「電子版」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