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 2006.05 文/楊琇伊】

別以為便祕、拉肚子是稀鬆平常的小事,
近1/5的國人患有大腸躁鬱症,你也可能是其中之一。
腸子鬧情緒,會帶來「大大」的困擾,讓身心不得安寧,
想拯救躁鬱之腸,誰是第一線的救火隊?


「生理期快來的時候,我就會開始便祕,不然就是覺得沒有嗯乾淨,整天不太對勁,這是不是大腸躁鬱症?」「醫生,我發現只要吃到冰過的東西,就會猛拉肚子,是食物壞了嗎?」

根據各國統計,日本有1/4民眾罹患大腸躁鬱症,為比例最高的國家;美國每5人就有1人罹患大腸躁鬱症;國人罹患大腸躁鬱症的發生率也約為22%,是相當盛行的疾病,尤其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兩倍,通常在20歲左右開始發病,推估有120萬女性遭受大腸躁鬱症的困擾。

 

三種「大大的」困擾

大腸躁鬱症(簡稱腸躁症),也稱為「大腸急躁症」、「敏感性腸炎」,通常患者會反覆出現不適的症狀,影響日常生活作息,但是患者的大腸並沒有構造上的問題,或病變的現象,而是「功能」上出現異常。

腸躁症是一種症候群,主要分為三種型態:一是拉肚子,由於大腸的肌肉蠕動太快,來不及吸收水分,就會腹鳴、腹瀉,或一直覺得有便意想上廁所;一種是便祕,大腸蠕動太慢,水分吸收太多,造成排便解不乾淨或便祕的現象;最後一種則是混合型,有時是交替發生,有的則是拉肚子一段時間後便祕、便祕一段時間後拉肚子。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劉玉華表示,腸躁症涵蓋的範圍其實很廣泛,當醫師經過診斷、檢驗以後,排除器官病變的因素,只要是功能上異常的病徵,並且反覆發生,造成不適、影響作息,就有可能是腸躁症作祟。

劉玉華舉例,曾有位患者只要吃到冰過的食物,就會拉肚子,也有患者是一旦吃含有麵粉的食物,就出現腹瀉的症狀,但是都檢查不出腸胃有任何毛病,這也屬於腸躁症的一種表現。

 

壓力也會讓腸子生病

引起大腸躁鬱症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基因、遺傳、體質、環境、個性與生活作息等。有些人遺傳自父母,腸胃功能本來就比較差,經常性發生腹瀉、腹脹等不適症狀,可是大腸本身沒有問題;有些人則是體質對於某些食物過敏,例如喝牛奶就會腹瀉、吃了發酵食物就會脹氣,造成生活上的困擾。

還有部分的人是因生活作息不正常,三餐不定時、定量引起,曾有一項調查指出,有六成的空姐因長途飛行,無法按時飲食和排便,導致大腸生理時鐘紊亂,而有腸躁症;或是遇到考試、工作環境的壓力,長久下來造成大腸功能異常,尤其是自我要求完美、情緒緊張的人,更容易罹患腸躁症。

此外,女性在生產、剖腹或腹部手術後,也易有腸躁症,這是因女性腹部的構造比男性複雜,且生產或手術對於身體都是巨大的變動,也容易有腸沾粘的問題。不過,懷孕、生產會提高女性腸躁症的比率,不僅是生理的原因,還有部分是心理因素,例如產前、產後憂鬱症,也可能造成腸胃不適。

至於女性生理期前後腹瀉或便祕的症狀,是否也屬於腸躁症?劉玉華表示,如果是生理期前後才會腹瀉或便祕,可能是「經前/經後症候群」,因荷爾蒙分泌,影響器官運作。

 

需由醫師診斷 釐清病因

腸躁症跟其他慢性疾病比起來,雖不足以致命,卻會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在緊要關頭跑出來「絞」局,讓工作或考試成績不理想。劉玉華指出,儘管上醫院求助的患者愈來愈多,但這種功能性障礙的疾病,需要有正確的認知與生活習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治療腸躁症的方式,多是針對不適症狀使其緩和,如果是遺傳或體質的因素,較不容易根治;如果是情緒、壓力或環境等因素造成,患者必須自己調整心理,避免或克服這些問題,合併飲食、運動,以及藥物治療,就有機會痊癒。

腸躁症不會病變或併發其他疾病,不過要注意的是,腸躁症與大腸癌有某些症狀雷同,但腸躁症不會有血便、體重減輕等問題。劉玉華強調,有癌症家族病史的人須特別當心身體發出的警訊;至於一般民眾,若長期不腹部不適或排便異常,必須尋求專業醫師,判定是否為腸躁症。

 

安撫大腸 水分不可少

馬偕醫院營養師謝玉琇指出,避免腸躁症最根本的方法,是先把身體的底子打好。有便祕症狀時,除了均衡的營養、充足的纖維素外,水分還是最重要的,如果水分不足,即使攝取足夠的蔬果,還是無法解決便祕問題。她建議,每天至少喝2000C.C以上的水,工作忙碌的上班族,可以把水杯放在顯眼的位置,時時提醒自己補充水分。

症狀是腹瀉時,先避免高纖維素或刺激腸胃蠕動的食物,並且少量多餐,適度做些運動,緩和腹瀉帶來的不適,待症狀稍微紓解後,再慢慢增加飲食中纖維素的分量。如果沒有加重腹瀉的症狀,就可以逐漸恢復一般的飲食。

對於生產後的女性容易罹患腸躁症,尤其易引起便祕的症狀,謝玉琇建議,可以適度調整傳統食補的觀念。傳統的食補料理多為高蛋白質的食物,這是因過去婦女在孕前營養不足,產後需要多補充養分;不過,現代人營養過剩,且蛋白質含量過高,多攝取蔬果與水分反而更重要。

另外,人體消化的過程非常漫長,從眼睛看見食物,到實際攝取食物的過程中,腦部思考的影響很大,尤其許多腸躁症患者的症狀,是心理因素引起。對此,謝玉琇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或許某些人對某些食物會有先入為主的認知,促使腦部「提醒」腸胃該有什麼反應,如果患者能克服這種心理,也許可以改善病情。


我有大腸躁鬱症嗎?

依據目前較廣為接受的腸躁症診斷標準Rome II Criteria,在過去12個月中至少有12週(即3個月,不須連續發生)腹痛、腹部不適,且至少包含以下2種特徵:

1. 解便形狀改變。
2. 解便頻率改變。
3. 腹部不適在解便後緩解。

而在有症狀之時日或場合中,至少有1/4時間發生以下1種或1種以上之症狀:

1. 異常的排便頻率(一天多於3次,或一週少於3次)。
2. 異常的糞便型態(硬塊或稀軟便、水便)。
3. 異常的排便型態(用力、急迫或感到大便解不乾淨)。
4. 排出黏液。
5. 脹氣或感到腹脹。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