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 2006.09 文/陳珮潔】

據統計,台灣卡債族已超過52萬人,平均每人負債150萬元,
成人世界的崇尚奢華、以債養債,從兒童時期便可見端倪,
不想讓孩子長大成為金錢的奴隸,在人生的起跑點上,
得先交給他理財的第一棒,從小養成對消費負責的態度。


截至今年3月,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推估,台灣卡奴已超過52萬,而且仍不斷增加中,同時,「卡奴年輕化」的情況愈來愈嚴重。銀行公會也統計,截至今年4月,完成的88,000多件債務協商,債權金額約1,020億元,平均每人負債高達150多萬元。卡債、卡奴與銀行之間的難解習題,凸顯了一個問題,就是許多人不懂得如何理財。

 

3歲是讓孩子感受
「交易」的最佳時機

怎麼理財?何時開始學習理財?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芳表示,最恰當的時機是在3歲。當孩子在2~3歲時,常有機會陪媽媽上街購物,最常見的情況是,媽媽帶著孩子到便利商店買飲料或玩具,當他小小的雙手抱著飲料時,媽媽會在收銀機前說:「東西要拿來給阿姨算錢呀!」或者玩街邊一次10元的電動搖搖車,孩子看媽媽將銅板投到投幣孔後,玩具車便開始搖起來,接下來的幾次,他會要求自己投幣,享受「整套」的娛樂。

這時,孩子已經知道,「想要」的背後需要付錢。例如:走在街上,小朋友會指櫥窗中的東西,表示想買,家長若安撫說:「媽媽沒有帶錢包出來,我們回去拿錢包再來買好不好?。」小朋友如果瞭解媽媽的意思,表示已學習到錢與購買之間的關係。

黃倫芳認為,這些事件都是讓小朋友開始感受「交易」的最好時機。媽媽可以準備一個小錢包,定時放入固定的金額,最好是銅板。讓小朋友出門時,可以擁有自己的錢包,同時,教導他這些錢可以坐幾次搖搖車或買幾瓶養樂多,當他在花用時,也讓他從錢包裡領出,自己去支付。

 

讓孩子看管零用錢
學習等待與控制欲望

幼教老師敏宜為了讓孩子嘉勳早點建立理財概念,每天都會放兩枚10元銅板在嘉勳的小錢包裡,讓他自己揹在身上。出門時,嘉勳一看見搖搖車,便掙脫她的手,立刻爬到上面坐好,然後身體晃呀晃的,希望它快點開始動。敏宜會提醒孩子,要投幣,車子才會啟動。

當嘉勳玩完第一次後,自然會再打開小錢包想玩第二次,她會接著問:「還有沒有錢錢,只有這一個,就只能再坐一次!沒錢錢,車車就不會動了喔!」嘉勳便知道,當這次車子停下來,就要離開。所以玩完後,雖然還會在車上停留一會,東按按、西摸摸,但不會哭鬧地吵著要繼續玩。

看見孩子依依不捨的眼神,敏宜也會安慰嘉勳說:「沒關係,等媽媽說故事陪你睡完覺,錢包裡面就又有錢,我們再來玩!」媽媽的擁抱和鼓勵,加上對明天的期待,讓小朋友能夠很快地學習等待與控制欲望。

從許多求救的個案中,黃倫芳發現,小朋友很小就有金錢概念,但很多父母沒有讓小孩子管理自己的金錢。到小孩上小學,甚至到三、四年級,才開始實行「零用錢制度」,此時孩子的欲望不再那麼單純,也不再那麼容易被滿足,失望的情緒,也無法透過媽媽簡單的安慰與擁抱來化解。

同時,在跟父母購物的過程,發現父母的錢包就像用不盡的金庫一樣,要再重新學習去控制欲望,已經較為困難。所以,從小開始建立孩子的金錢觀,也是培養理財的重要一環。

 

不直接干涉消費
引導孩子感受比價樂趣

零用錢控管方面,加盟連鎖餐飲店的又慈,每天忙得焦頭爛額,為了分擔家務,曾鼓勵孩子多做家事,能額外得到一筆獎勵金,如果孩子不聽話,就倒扣零用錢。剛開始實行時,孩子一方面想得到更多零用錢,又害怕零用錢變少,便乖乖地幫忙作家事,大家還會搶著做。但時日一久,孩子變得斤斤計較,有一次又慈摺好衣服,叫大家把自己的衣服帶回房間放好,孩子卻反問:有沒有獎金,如果沒有就不做。

擔任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委員的立委藍美津認為,零用錢就是零用錢,不要和其他的金錢混淆,讓孩子知道零用錢跟表現是兩回事,父母不會用錢來控制或管束他們。當表現好時,父母會額外給予金錢或禮物,但即使表現不好,固定的零用錢也絕對不會少。

此外,黃倫芬也提醒父母們,零用錢給孩子後,就不要干涉孩子使用金錢的方式。如果覺得孩子用錢不當,應該用導引的方法,「讓孩子思考如何花用才對自己最有利。」最常遇到的情況是:孩子一拿到錢就立刻買零食、漫畫,不到兩天就全部花光光。

此時,父母可以運用一些小技巧,教導孩子進一步「比價」。像是帶孩子到大賣場,然後告訴他們:「這裡的飲料比便利商店便宜,這樣就可以省錢」或者「你愛看的漫書,這家書店有打折,比你平常買的都便宜!」在這過程,孩子會學會「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地方買,會有不同的價錢,」間接感受到比價的樂趣。

 

陪孩子為壓歲錢開戶
連帶規劃存錢的目標

至於每年年底,孩子從各親友手中領到的紅包,父母應該清楚地告訴孩子:所謂的紅包,是長輩們給你們明年一整年的祝福,一定要記得長輩的好意,同時,紅包並不是讓你們隨便花用,應該存起來作為學業基金。此外,當紅包累積到一筆不小的金額時,父母應陪同孩子到銀行或郵局開戶,把紅包存到戶頭裡。

郭伯伯有兩個兒女,每次過年,孩子領到的第一個紅包一定來自他。他和郭媽媽也早有共識,孩子領到紅包就自己保管,等到快開學時,再陪孩子去存錢。不過,存錢之前,他會先詢問孩子今年領到哪些親友的紅包,讓他們回憶並感謝長輩們的祝福,然後,再問孩子開學前,有沒有想買的東西、要從紅包中提多少錢支付、將來這些錢可做哪些用途等。

因為郭伯伯認為,存錢是一種好習慣,但不能一味地存錢,要有個目標。當孩子思考存錢的目標時,也會連帶地規劃存錢的時限、金錢的分配與計畫。最後再把錢存進戶頭,孩子看著存摺中的數字逐步接近目標,心中會產生成就感和喜悅,也更有信心持續下去。

今年,郭伯伯的孩子已經踏入職場,他的第一份薪水全花在禮物上,感謝所有長輩們每年的祝福,讓他能順利邁向人生新的里程,而郭伯伯也全力支持他的作法。

 

勿用錢換清靜
大人管理態度須一致

黃倫芳表示,對於孩子的金錢管理,父母一定要溝通並達成共識,讓孩子們不會有無所適從的感覺。曾有一個案例:媽媽每個月固定給孩子零用錢,但孩子每次都很快就花完,便吵著要再拿錢,媽媽好言相勸,希望他能學著忍耐、控制自己的欲望。

孩子看媽媽不願拿錢給他,轉而向爸爸吵,原本爸爸也不肯,但後來禁不住他一再地吵鬧,只好看他要多少就給多少,從此,花錢更沒有節制。雖然夫妻為了這件事溝通數次,但一遇到孩子吵鬧,爸爸就希望用錢換回一些清靜。

事實上,孩子為達到某種目的,會尋找最好講話的對象,如阿公、阿媽,軟硬兼施地要求他們「慷慨解囊」。黃倫芳認為,要讓孩子培養正確使用金錢的觀念,大人之間一定要先溝通清楚、態度一致,同時要堅持到底,絕對不可模稜兩可。

 

從旁協助「記帳」
逐步改變消費習慣

如果孩子抱怨,「同學的零用錢都比我多,我也要像他們一樣」或「我的錢都不夠用,為什麼不可以給我多一點零用錢」,這表示他們已經學會觀察和比較,才會知道同學的零用錢普遍在多少金額。

當孩子表達零用錢不夠時,黃倫芬建議父母可採取以下步驟:首先,請孩子瞭解同學的零用錢都如何花用,是不是包括了餐費,也許扣除餐費,同學的零用錢並沒有比較多。其次,請孩子回想,大多的花費是用在哪裡、買了什麼。只要歸納分析,就可知道哪些是不必要的花用,父母便可建議孩子,是不是應該重新作分配。

讓孩子述說如何花用零用錢,父母則在一旁幫助孩子回憶花費的項目,再加以統計分析,這就是「記帳」雛形。如果父母可以定期協助孩子作帳目的記錄,每隔一段時間再和孩子討論零用錢的花用情形,久而久之,孩子會注意自己金錢的流向,也會清楚記帳的功能與重要性,長大之後,自然會培養記帳的習慣。

采齡就是一位徹底執行「記帳」的母親,剛開始她幫助孩子回憶每週零用錢的花用,但永遠和帳目無法符合,不是少5元,就是多3元,弄得自己和孩子都覺得很痛苦,後來,她決定只要大項目符合就好。經過一段時日,孩子知道媽媽一定會問自己錢都怎麼花,所以每次花錢都會向采齡報告,自己也會特別注意。

第1個月後,采齡開始統計孩子各項花費,和他一起討論,讓他知道自己最常花錢的項目有哪些。到第2、3個月後,采齡再重新分析比較,便清楚掌握各個項目花費的增減,同時瞭解孩子習性的改變。

當記帳滿1年之後,采齡開始建議孩子,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開銷,像放學後的飲料,她提出建議:「媽媽每天都會弄好喝的飲料,像蜂蜜水、綠豆湯、仙草蜜,等你放學回來喝,那你就可以把飲料的錢省下來買別的東西。」也逐步改變孩子的消費習慣。

 

一個目的和夢想
讓孩子更懂得珍惜金錢

有時,孩子會想買一個「超昂貴」的東西,如電動玩具。對他而言,可能錢要存很久,才能達成心願。遇到這種狀況,也是讓孩子學習存錢的最好時機。黃倫芬表示,對孩子來說,雖然有一個很想要的東西,但因太貴而顯得過於遙不可及,這時,父母應該誘導孩子在欲望最強烈的時候,存下第一筆錢,之後每存一筆就為孩子加油,在孩子想花零用錢時,分析給他聽,這錢是不是該用,還是可以忍耐,把錢留起來完成心願。

偉倫的媽媽就曾抱怨他花錢都不經大腦,有錢就花、教也教不聽。黃倫芬便教導偉倫的媽媽,當偉倫想花錢亂買零食時,可以跟他說,如果你每個月存150元,只要4次,就有足夠的錢去買你喜歡的模型玩具,到時候如果漲價,媽媽也會幫忙出。

在偉倫滿心想要模型玩具的當下,他答應媽媽從下次的零用錢中,扣150元存起來。偉倫媽媽故意不把150元存在存錢筒,而是拿到銀行為偉倫開戶,一方面為他將來存錢打基礎,另一方面也堅定他的意志,以免在意志不堅時,打破存錢筒,把錢花掉。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時下許多人都因為對金錢沒有概念,對價值觀有所偏差,以至於負債大於資產,入不敷出,一生受錢所困。唯有教導孩子從小培養理財觀念,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才是讓他們終生受用不盡的財富與禮物。

 

4招培養小小理財專家

擔任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委員的立委藍美津認為,孩子是否學會正確的金錢規劃、理財觀念,完全是看父母的態度,因此,在教導孩子理財之前,父母本身要注意4項要素:

1.確實溝通,釐清誰發零用錢
爸媽之間對於孩子的理財態度一定要一致,由誰發放零用錢也最好固定,有時候長輩們會比較心疼孫子,對孫子的要求大多不會拒絕,此時,父母也要和長輩們溝通,可以在孩子生日或一些特定的節日買禮物給他們,但盡量不要隨意給錢。

2.以身作則,控制自我欲望
孩子就像一塊強力的吸水海綿,不論父母的作為對或錯,他們都會照單全收、全部學起來。如果要孩子學習控制欲望,父母應注意自己是不是隨時舉手招攬計程車、動不動就買咖啡喝,這些看在孩子眼中,會覺得沒有必要控制自我欲望,對於財務的學習也會大打折扣。

3.堅持原則,不當爛好人
有時孩子哭鬧,也許讓人煩躁到想發脾氣,父母不可因此被打敗,堅持發放零用金的原則,固定的時間、固定的金額,讓孩子知道,這段時間他只能花這些錢,再吵都無法增減。

4.建立判斷商品的價值觀
父母的價值觀會深深地影響孩子,如果父母喜歡用高級品,孩子當然有樣學樣。並不是高級品不好,而是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在購買每一樣東西前,都會先思考其功能、需求與價值間的平衡,再考慮取捨,以免孩子認為,只要最貴就是最好的,反而買到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快來加入大家健康雜誌粉絲團,每天給你最新實用圖解、最棒的健康資訊喔!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