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雜誌 2017.06.  文/詹佳真(前臺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主任)

07.jpg

工作將近30年,有些同學開始進行退休計畫,我也嘗試安排計畫,在尋找最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過程中意外發現:每次門診結束,電腦關機前,回顧當天就診病患的進展,發現大部分的病患都按照進度,逐步改善中,有些完全康復,回到原先的生活軌道,繼續其發光發熱的人生,此時一股喜悅滿足感油然而生,這種愉悅的情緒,竟然超越任何物質或名位換取的快樂。

 

起初,我只是享受這種情緒,後來開始思考為何自己如此幸運能有這樣一份工作,直到闔眼離開這個世界前,都願意繼續投注時間精力。再繼續思考時,有一個人的身影在此時清楚浮現。

 

1990年,我到北部精神醫療重鎮「臺北市立療養院」報到,當時風聞新到的院長是國際知名學者,院內正進行著多種新的治療模式,心中對這位教授抱著好奇與敬畏的想法。迎新晚宴上,近身觀察教授,發現他是一位親切風趣幽默的長者,為了化解住院醫師的生疏感,要我們以教授的年齡減自己年齡除以十的答案,一一向教授敬酒,表面上晚輩喝得多,實際上,我們有6位住院醫師,教授還是喝得比較多。

 

教授利用這個過程,製造話題,減少我們生疏感,很快的就讓我們感受到輕鬆自在。最後還補上一句,「我的生理年齡不重要,心理年齡永遠28」。他真是個沒有官架子的好長官。

 

上班的第一周就碰上教授在個案討會上親自為我們示範診斷式會談。在三十分鐘內,從和個案打招呼建立關係、主訴、現在病史,過去病史、個人病史、家族史、精神狀態檢查到現實感測試,非常詳細緊湊結構化。問診結束,診斷已呼之欲出。當時只是內心驚呼,太精采了!

 

現在回想起來,這是何等幸運!從學習的初始就有大師示範標準問診方法,之後就是靠自己不斷精進技巧,省下很多自己摸索的時間。他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中,仍願撥空親自指導年輕醫師,對後輩無私地提攜照顧,由此可見一般。

 

簡教授的團療是開風氣之先,鑒於當時社會對精神疾病的不了解而視看精神科為禁忌,他的團療門診邀請家屬參與,在詳細的衛教解說下,民眾及家屬對疾病概念及明確的治療方式有正確的認識,接受自己的疾病後按部就班的在預期的時間之內達到康復的目標。

 

他充分利用團體療效因子中的灌注希望普同感、及利他主義 ,幫助病患建立掌控症狀的信心,後來成立病友自助團體,帶領志工經常上媒體現身說法對打破當時看精神科的禁忌有重大的貢獻。

 

簡教授是國際知名的精神藥理學專家,共發表過一百多篇的論文,在書中選了五篇對當時精神醫療觀念有重大影響的論文,每篇都是為解決臨床上的疑惑仔細觀察後設計的研究,提供年輕醫師如何從臨床工作的困難中找尋研究題目的典範。

 

以我的輩分和學術地位,應該沒有資格替簡教授的自傳寫序文,但想把握這個機會,代表隱身在臺灣各個角落曾受過簡教授指導獲得成長的醫師以及接受他治療重拾人生的病患,向教授說一聲:謝謝您照亮我的人生。更謝謝《大家健康》雜誌出版《隨遇而安》一書,真實呈現教授的人生,讓讀者能從書中獲得啟發,在不完美的人生中活出精采。……完整內容,請繼續閱讀隨遇而安

 

 

*推薦閱讀:

發現攝護腺癌不等於末日,家屬可這樣安慰

生病,是一堂人生的必修課

*本文出自《大家健康雜誌》1066月號,更多精彩內文,請見【大家健康雜誌官方網站】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