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雜誌 2016.08文/諮詢/林淑棻(友緣基金會臨床中心主任)、蘇明進(臺中市大元國小教師)採訪整理/張慧心

 

面對不同年紀的孩子,

你的管教方式和說話語氣都還是一樣嗎?

別忘了孩子也在一天天長大,面對不同階段的孩子,

你該開始改變溝通方式,讓親子關係一同成長!

 

 

不同年級或年紀的孩子,所能接受的管教和說理方式不同,專長於親子教養、的友緣基金會臨床中心主任林淑棻說,在道德發展過程中,越低年級的孩子,越趨向「權威期」(接受命令、服從管教),但隨著年齡越大,就會逐漸進入「結果期」(避免受到懲罰或得到不好的結果),最後再發展成為「和諧期」(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林淑棻主任說,父母教育孩子、愛孩子都是對的,但教導不同年齡孩子的方式必須不同,尤其孩子漸漸長大,採取強硬態度往往造成兩敗俱傷,這時父母一定要想其他辦法來改善。如果發現溝通結果不好,父母千萬不要繼續套用老哏,否則招術很容易就被孩子破解!

 

話說回來,孩子從「必須聽父母的話」,到「或許只需要參考父母的意見」,究竟什麼時候父母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孩子會經歷三階段。

 

★權威期

父母說出期望及理由

孩子更能接受

 

林淑棻主任認為,不同年紀、不同成熟度的小孩能夠自己作主的事情也不同,不管選擇的結果好壞,能夠培養孩子表達主見,並為自己選擇的結果負責,這些都對孩子具有正向的發展。原則上是「孩子的事情自己作主」,但她認為,若跟生命、健康或安全有關的事項,還是必須由父母判斷和討論。

 

舉例來說,當父母教導孩子飯前要洗手,很多小朋友會回答:「我手又沒髒,為什麼要洗手?」此時父母可能強硬的表示:「不管!快去!」或是開始惱怒的質問:「你這是什麼態度?為你好,你還不聽話?」因而引發親子間的爭執。

 

父母面對低年級的小孩,可這樣說:「我知道手看起來沒髒,但這玩具很多人玩過,上面可能有很多看不見的細菌會影響健康,所以我們飯前要洗手。」說完帶著孩子一起去洗手。雖然是權威期,孩子最終還是會接受命令、服從管教,但帶點解說的溝通方式,讓孩子了解你的用意,比用權威式的勒令來得容易讓孩子接受,同時態度比較溫和,不會讓彼此關係緊張。

 

★結果期

開始放手讓孩子承擔

從後果累積經驗判斷

 

進入「結果期」的國小中、高年級,甚至是國中階段的孩子,林淑棻主任建議父母,很多時候不妨讓孩子們自己以體驗、經歷的方式,來讓他們了解規矩背後的道理。例如:「假設你認為手不髒,那我們就試試看,看你身體有沒有因為這樣而不舒服。」若之後沒有不舒服,父母不見得要硬性規定孩子非做不可,若之後拉肚子,下次不必大人提醒,孩子就會自動洗手了。

 

林淑棻主任強調,結果期著重讓孩子自己體驗,透過經歷和經驗來學習,讓結果變成教育自己最好的教材,所以較適合國小中年級以上的孩子採用。低年級小朋友的理解力和身體抵抗力還不夠健全,較不適合採用這方法。

 

再如:爸媽不准孩子感冒了還吃冰,孩子抗議:「上次爸爸感冒時也吃冰,我為什麼不可以?」台中市大元國小教師蘇明進認為,大人小孩最好按照一樣的標準來要求,如果小孩說的是事實,爸爸當下不妨坦誠道歉,表明自己當時疏忽了,沒有按照一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做出不好的示範。爸爸可主動說:「下次生病時,我不會再吃冰。」如果孩子還是堅持要吃冰,可跟孩子溝通:「大人跟小孩子的身體構造不太一樣,小孩子還在發育,感冒吃冰對你真的不好。」

 

必須注意的是,當結果期小孩在過程中經歷失敗或遇到不好的結果,父母即便擔心、生氣,也千萬不能再對孩子落井下石,像是:「看吧,我早就告訴過你,誰叫你不聽!」,否則可能養成孩子之後害怕失敗、不能接受自己或他人犯錯的性格,甚至演變成將錯就錯,一意孤行。

 

累積足夠的經驗後,孩子日後再遇到相同情況,就會主動想出因應的對策,或是明白應該如何避開危險,這也是結果期最重要的收獲。……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