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雜誌2015.09文/張慧心

 

當長輩跌倒或生過大病後,

讓他們好好在床上躺著休息就是最好的照顧嗎?

當心越躺越沒體力,肌力退化的速度快到超乎你的想像!

 

成鈞記憶中的阿公,身體一直很硬朗,直到87歲都健步如飛,胃口比年輕人還好。有一回獨自出門去參加活動,被人不小心撞倒,因跌斷牙齒、腳踝骨折有裂痕,復元期長達數個月,期間阿公一直被孝順的爸爸、姑姑限制不得出門,必須躺在床上「養病」,結果阿公體力逐漸衰弱,雙腳愈來愈沒力氣,心肺功能也變弱,之後陸續出現各種慢性病,4年後心肺衰竭往生。

 

不須臥床竟臥床

反而讓狀況惡化

臺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柯宏勳指出,一場大病導致年長者身體機能一蹶不振,從此只能臥床或坐輪椅的案例時有所聞其實只要從病後的急性治療期開始,在專業人員指導下正確維持各種身體功能,絕大多數病人都能回復到生病前九成以上的生活品質,但臨床上卻看到很多病患治癒後「過度失能」

舉例而言,臥床病人其實有九成可坐在椅子上,骨折病人照理說預後也都可以完全恢復,因為只要骨頭癒合、危險期過後,再透過適當的復健,就可恢復原本的生活功能,即便失能,程度也不過於嚴重。不過,很多長輩卻沒辦法回到健康時的狀態,這種「過度失能」的狀況,源自於恢復過程沒有伴隨著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導致病人的表現比應保有的能力還差

有些人不太理解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的功能,物理治療著重肌肉骨骼動作,職能治療著重生活功能的最大發揮,在復健上須相輔相成

 

臥床一周肌肉功能少一級

建議在安全情形下開始復健

由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委託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建置的國家級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主任指出新近的癒後復健計畫都會早進行,因為任何人一旦在病床上躺一段時間(超過24小時,甚至動物實驗發現只要8小時之後),肌肉就開始萎縮,臥床一周腿就虛了,肌肉功能更減少一級,所以即便病後必須短暫臥床,也要有計畫的進行保持肌力的運動,以免日後要花更多時間復健才站得起來

不論站在物理治療師(PT)或職能治療師(OT)的立場都認為,患者必須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及早進行主動或被動式復健,要注意的是,不論是運動復健或恢復功能,都無法一個原則放諸四海皆準,必須考量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及原有功能,絕對不能隔壁床的中風病人拉手拉腳,就不由分說跟著拉手拉腳。

李淑貞主任認為,長輩罹患重大疾病不論是受傷跌倒、中風癌症,會進入以處理疾病為主的醫療急性期,配合急性期進入恢復期與穩定期,即便還在醫院治療,或是中風半癱,都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健康部位的運動及半癱部位的復健,甚至在加護病房或病性穩定至普通病房,就要開始由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協助復健。

 

復健是重新學習讓身體活動

大量練習最有效

李淑貞主任說,所謂復健是幫助患者「在病後重新學習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來活動,包括坐起、維持坐姿、站起來、維持站姿、走路、如廁、穿脫衣物、進食,甚至可以下廚,或外出搭交通工具,讓生活盡量恢復到可以從事很多活動 

讓身體恢復生病前的基本功能,就配合日常活動「大量練習」李淑貞主任說,很多實證資料顯示,一天當中僅一次到復健的運動場或是由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協助進行復健,半個小時手腳各動20下,練習量根本不夠,自然也不會有想要的成果。 

李淑貞主任強調,復健很重視訓練的量,也就是練習的次數,比較理想的模式是:先跟專業的治療師學習正確的方法與瞭解合適的次數,回到病房後確實執行,或是白天看門診做復健後,回到家裡持續練習,且將各種復健融入日常生活,就能看到成果。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