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雜誌2014.12文/沈治辰

 

冬季濕疹、帶狀皰疹、乾癬是容易在冬天惡化的難纏皮膚病,

怎麼根治?治療及照護上要注意什麼?

此次SMART醫療主題請教皮膚科醫師及中醫師,讓你一次搞懂!

 

隨著氣溫開始下降,怡芳最近總覺得眉毛附近的皮膚很癢,甚至連手部、大小腿皮膚都感到癢,還長出一粒粒的小紅點,產生脫皮現象。每當洗完澡和吹到風時,都覺得症狀更加嚴重,後來實在忍不住,跑去醫院看診,才知道得了冬季溼疹。

一般而言,輕微的皮膚乾癢症狀,往往在冬季更為嚴重,因此有「冬季癢」一詞。不過當皮膚開始發炎,產生發癢、發紅和脫皮等症狀,就可能是「冬季濕疹」。

冬季濕疹屬於眾多濕疹中的一種,易發生在異位性體質和年紀較大的人身上,特別在頭頸部等皮膚相對脆弱和接觸外在環境較頻繁的部位出現。

 

避免冬季溼疹

勿用熱水過度清潔
 

當天氣乾冷,皮膚表層缺乏油脂,頸部、四肢就容易產生乾癢的症狀,民眾容易誤認乾癢狀況是洗不乾淨造成,於是拚命洗,身體洗得熱熱的雖然很舒服,但之後皮膚狀況反而更糟,更想動手抓癢,嚴重時恐導致皮膚乾裂出血。

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蔡呈芳表示,冬天洗澡時水溫不要過燙,宜控制在3540度,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即使是盆浴和泡溫泉也是一樣。同時最好勿用洗淨力強的沐浴乳和肥皂過度清潔,這會帶走皮膚表層更多油脂,讓皮膚更顯乾癢。

蔡呈芳醫師提醒患者,可在洗完澡後使用乳液等保濕劑舒緩膚質,但乳液成分的挑選是門大學問,有的訴求軟化角質、有的標榜補充水分及油脂,有的訴求消炎,建議可先諮詢皮膚科醫師,依照皮膚發炎的嚴重度及成因來挑選。若自身清潔和保養習慣未改善,仍有復發的可能。

   

配合體質

調整治療方式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婦科主任廖麗蘭表示,冬季濕疹病患根據體質差異,會有不同的調整方式,可大略分為「脾胃濕熱」和「血虛、血燥」兩大類體質。

★脾胃濕熱型

患者易排便濕黏不順暢、身體腫脹、頭暈、腹脹氣、口氣重,只要上述症狀有2個以上,便可視為脾胃濕熱型體質。

主要以健脾的中藥做治療,如四君子湯、四神湯、冬瓜薏仁湯、蘿蔔、驅風藥和消風散等。在日常飲食方面,患者要避免吃冰品和濕冷食物,如瓜類­(西瓜、哈蜜瓜)、火龍果、奇異果、芹菜、大白菜、橘子、生菜,並建議規律運動,幫助體內濕熱代謝。

★血虛、血燥型

患者易皮膚乾裂、失眠、心悸、頭暈、月經量少,只要上述症狀有2個以上,便可視為血虛血燥體質。

中醫會以養血四物湯、當歸銀子、蓮藕湯、何首烏湯來幫患者補血。在此期間應少吃辛辣食物刺激身體,平時盡量別熬夜,讓身體維持元氣。在米飯的選擇上,糙米含有維生素B群,可促進腸胃蠕動,腸胃機能好,生化氣血足夠,自然皮膚能得到氣血潤澤,減少乾燥搔癢症狀,而每天補充蔬菜水果也能攝取B群。

廖麗蘭醫師提醒,曾有脾胃較虛寒的患者,認為黃蓮可解毒,自己吃了一陣子,發現情況沒好轉,反而變嚴重,這就是補錯了方向。建議民眾有病症,還是要看醫生,對症治療。

感謝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蔡呈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婦科主任廖麗蘭審稿

《大家健康雜誌》103年12月號更多精彩文章

◎封面主題:怕副作用亂停藥,小心氣喘發作要你命

◎封面主題:驅逐過敏原,居家防螨大作戰

◎封面主題:這些誘發氣喘的地雷食物不要碰!

◎元氣生活:熱門的泡棉滾筒,真能消除運動疲勞?

◎SMART醫療:「乾癬」易復發,用對方法才能成功抗「癬」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