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張慧心

「不知為何,睡再多都覺得累」、「胸口悶,容易泛胃酸」、「最近關節會痛,眼睛易酸」……當有這些症狀,就醫時又查不出病因,也許是身體透支而誘發慢性疲勞症候群。不過,可別小看它的威力,它還可能造成慢性疾病。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任陳仲達表示,一些患者有長期疲勞症狀,卻難以找出真正原因,醫學統稱「慢性疲勞症候群」,特別好發於中年女性。主要症狀為持續或斷續出現疲勞感長達6個月以上,伴隨全身無力、肌肉疼痛、關節疼痛、發抖、身體微熱、運動後不適感,在排除癌症等重症疾病的可能後,若疲勞感仍無法因睡眠或休息而減緩,日常活動力也降低,即為「慢性疲勞症候群」。

疲勞累積成負擔

身體警訊跟著來

勞委會的「勞工紓壓健康網」提供上班族疲勞自評參考準則:「短期疲勞」一般在充分休息後,可完全恢復,如果工作負荷增加,休息之後疲勞狀況依然無法改善,就屬「慢性疲勞」,此時應注意身體是否出現生理疾病或是情緒陷入憂鬱傾向,如果情況不改善,就可能累積形成「極度疲勞」(亦即「過勞」)。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林神佑提醒,「慢性疲勞」者即便充分休息後體力有所恢復,但維持不久,便立刻感到疲勞,甚至因長期壓力導致腎上腺素不斷分泌,出現:噁心、耳鳴、頭痛、心悸、冒汗等血糖、血壓不穩定及心跳快速帶來的危害,也可能出現腸子快速蠕動、脹氣或腹瀉等腸躁症現象。

改變作息與釋放壓力

解套之道缺一不可

當過度疲勞出現生理狀況時,如果向醫師求助,可使用調節自律神經的藥物,壓制交感神經興奮,同時提升副交感神經的興奮度,達到情緒及自律神經的平衡。「臨床上觀察,約有50%的人,可達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有些人效果不明顯。」林神佑醫師坦言,如果不能轉換工作,也無法改變作息及適度釋放壓力,就算吃藥也效果有限。

另外一種情況則是累極反而失眠,或是因工作壓力大而睡不著,導致白天在辦公室須硬撐著上班。遇到這種情況,最好盡速找醫生診斷失眠原因,或運用藥物助眠,以免拖久形成自律神經失調或神經衰弱,造成其他更嚴重的病症。

調整生活態度

從根本解決壓力問題

從專業醫生的立場來看,預防過勞症,可從排除疲勞的原因、改變生活型態、增加體力著手。譬如:正常作息、營養均衡、多運動、充足睡眠、適當休息及娛樂、禁菸、防治心血管疾病,及提供紓發心理壓力的管道。

此外,陳仲達醫師建議,「每年都應進行一次全身健康檢查,」雖然體檢無法檢測出壓力,至少能清楚健康狀態。中崙聯合診所心理師黃龍杰也補充,想避免身體出問題、有效排除壓力,「年度健康檢查很重要」,藉此先篩檢各項健康指標,再針對有問題的項目做追蹤。

像有些患者就醫時直喊累,認為肝臟不好,擔心工作太累怕爆肝,但檢查後發現,九成以上肝功能都正常。醫師對於這些壓力過大或過勞,尤其40歲以上的族群,顧慮到長期疲勞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通常會建議加強心血管疾病的檢查,如膽固醇、三酸肝油脂、血糖、血壓、心臟超音波及心電圖,或電腦斷層等檢查,瞭解血管是否阻塞。

平時如果覺得身體不適,可先去「家醫科」就診,「家醫科就像入口網站,醫師屬於全科醫生,能先協助患者釐清問題,如果需要進一步檢查或治療,也會協助轉診。」若懷疑自己有過勞症,也不要驚慌,透過自我檢測,選對科別、看對醫師,基本上都可減緩症狀,當然生活態度也要有所改變,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根本之道。(本文摘自《紓壓:找到工作的幸福感》,本書是一本上班族必修的壓力管理學,不敗的職場生存術。楊基寬、邱永林職場專家及詹佳真、潘建志專業醫師人員,真摯推薦本書。)

 

※立即購買:紓壓:找到工作的幸福感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