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雜誌  2013.12 文/葉語容

 

長輩過度溺愛或矯正不當,恐造成孩子行為偏差,

當孩子出現翹課、打人、偷錢等偏差行為時,

如何與孩子溝通、導正行為?

 

孩子的偏差行為,總讓父母感到頭疼,問題背後也許是從小溺愛、矯正不當或是偏激的行為偏差。當問題出現時,家長如何針對問題,著手糾正,又不影響親子關係?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董旭英為大家解析。

 

CASE

翹家、打人

祖父母當靠山

 

11歲的駿凱是爺爺、奶奶的心肝寶貝,從小就對父母沒大沒小,生氣時甚至會亂打父母,最近父母覺得這樣下去不行,著手糾正行為,駿凱卻開始翹家不歸,父母、師長該怎麼辦?

 

專家解析》當孩子的問題到了小學中、高年級才顯現,通常已累積了很多年,情況較為複雜,也常不是一個原因造成的,想處理好,父母必須有很大的耐心。首先要正視以下3問題。 

◎正視問題1:爺爺奶奶過度溺愛

這點必須靠父母與長輩溝通,如果長輩無法接受兒女輩的意見,較軟性的方式是請專家或爺奶的同輩朋友幫忙勸說,效果更好。

◎正視問題2:家人縱容孩子打人

董旭英教授明,如果駿凱亂打父母已有一段時間,現在要導正需要較長時間;不管孩子多小,父母應在孩子第一次動手時就制止。若之前未制止,現在也要坦誠之前有疏忽,表明這行為是不對的。另外,有些父母本身有暴力傾向,孩子在耳濡目染下養成動手打人的習慣,此時父母要先修正自己,才可能上行下效。

◎正視問題3:孩子用翹家不歸表達反抗

如果只是偶發,尚未有朋友結黨呼應、支援,比較好解決,孩子可能無處可去,深夜時自動回家,或被警方送回家;實務上常發生的情況是高中生寄宿朋友家,並可能演變成結黨、加入幫派。

 

解決步驟先與孩子溝通,如果孩子還願意談,家長可先邀孩子說出對彼此的期望,試著找到雙方可接受的平衡點,然後約法三章,不要用打罵等激進方式;善用孩子喜愛的事物當誘因,從容易改變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做出更大的改善。

較麻煩的是,如果孩子連談都不願談,就要找專家介入,大人再配合專家的建議一同改變,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

董旭英教授說,爺奶的寵愛可能是駿凱有恃無恐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爺奶若能配合改,對孩子的導正效果更好。此外,當情況逐步改善,一定要鼓勵孩子的講理行為,並可適當地滿足孩子的喜好,當成獎勵。……大家健康雜誌臉書粉絲團每天都有健康實用的訊息,關心您的身心健康,快上網搜尋喔!

感謝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董旭英審稿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