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雜誌2013.09文/曲潔君

 

父母久病不癒,情緒愈來愈負面。

做子女的該如何調整心態,才不會陷入憂鬱漩渦?

多溝通,適時放下,照顧者也要記得讓自己放鬆喘息。

 

芸惠的父親多年前中風,現在全身癱瘓,每天只能臥床,需要全天候的照顧。為了二十四小時照顧父親,芸惠辭去工作,在家照顧父親,但照顧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還有金錢、心理壓力,壓得她喘不過氣,甚至出現帶著父親尋死的念頭……

 

照護老人的過程會遇到不少挑戰,除了身體上的勞累、金錢壓力以外,照顧者還必須承受老人的情緒波動,若是不小心被他們的負面情緒牽引,很可能也會掉入憂鬱的漩渦。

 

老人家不是故意情緒化

子女別被負面情緒牽引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說,老人家身體有病痛時,情緒較易不穩定,常有比較激動的言詞表現,子女必須知道,老人家其實是在抱怨疾病、怨嘆命運,並不是真的在責怪你。子女遇到這種情況應該試著安撫,最重要的是不要把這些話放在心上。

老人照護書籍《陪你到老》作者麥天心社工師也說,子女請記得父母以往是怎樣的性格,那才是他們原本的樣子。他們現在變得難以相處,甚至和你起衝突,都不是刻意要令你難受,只是他們內心也有很多糾葛,沒有餘力去保持寬容。只要能體會父母不是刻意的,自然能包容他們的行為。

 

麥天心社工師補充,子女可以多留意自己的情緒狀態,情緒被牽動時主動離開現場,細思是出了什麼問題,自己才不會跟著父母的情緒起舞,待平靜下來再談一次,並慢慢改變一些不再合用的信念,避免意氣之爭引發的衝突。

例如,當父母說自己做得不好時,請想想自己是否仍需要得到父母的肯定,才能覺得自己有用?也許小時候父母的讚賞和批評,對自己有很大影響,但今天已是成人,是否仍要因他們的一句話懷疑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是,又何需介意他們的氣話?當你能這麼想,面對他們的指責時,反應便會平和多了。

 

長期照護壓力大

手足間如何溝通分擔

蔡佳芬醫師說,理想的情況是子女在父母身體微恙時就先討論好,若父母日後出現什麼狀況,該怎麼分配照顧責任。要設想好幾種狀況,並討論好應變方法。逐步取得共識,就比較不會有後續的問題。

 

NG溝通法》

盡量不要一人獨自扛起一切,因為就算有再好的能力,再強壯的手臂都比不過好幾隻手共同支撐的力量。常見的是父母起初病況輕微,照護上沒有太大困難,但隨著狀況變化,照顧者開始吃不消,終於崩潰後才反應出來有時不但沒有獲得同情或同理,反而遭受其他手足的責難說「你之前都沒有說,我們怎麼會知道。」又讓主要照顧的子女委屈氣憤,手足情感因而不睦

 

和手足溝通時,應避免讓對方覺得你自以為很瞭解父母的情況,麥天心社工師建議,也不要直接向對方提出要求,像是「你假期那麼多,能否少去一次旅遊,下次父母覆診由你來陪同?」之類的話,這會讓對方覺得挑釁及有強迫性,易引起反彈。

 

OK溝通法》

溝通時,應以訴說自己的情況為主,例如「最近父母常要覆診,這2個月已經4次了,上星期上司已給我警告,說不能再請假,但下個月父母又有2天要覆診,不陪他們去的話,擔心他們無法跟醫生溝通,你能否替我想個辦法?」要簡單扼要地說明自己的難處和事情的嚴重性,再以開放的態度聽取建議。若大家始終配合不上,不妨考慮申請其他社會資源,讓父母得到照顧。

 

實戰案例聰明解

CASE1

患者常說喪氣話

照護者壓力大

筱婷的母親幾年前診斷出癌症,歷經了幾年的治療,都不見起色,母親的情緒愈來愈低落,對生命失去了信心,甚至常說出「就讓我走了吧!」之類的話,筱婷不知如何安撫,自己的壓力也愈來愈大。

專家解析》

麥天心社工師建議子女,安慰生病的父母時,可以說知道他們很辛苦,但自己會支持他們,陪伴他們繼續走下去,不宜給予虛假的盼望(False hope),例如「你只要努力,病一定會好!」或「好好吃藥,馬上就會好了!」寧可一同面對和互相支持,否則父母不是因為愈來愈失望而不開心,就是要配合子女的演出而更難受,子女也會因要勉強自己而更感辛苦,雙方的情緒難免愈來愈負面,造成憂鬱。……

感謝臺北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審稿

 

 

欲看更多完整內容,請見《大家健康雜誌》2013年9月號實體版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