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雜誌2013.09文/梁雲芳、圖片/林明怡

 

老人用藥量是一般人的5倍,

避免藥與藥之間產生交互作用是當務之急。

醫師教你幫爸媽做好藥單管理,

避免因吃AB藥物產生副作用,又吃CD藥物來治療,

結果產生更多問題,陷入藥愈吃愈多的循環窘境!

 

75歲的蔣媽媽,有高血壓、糖尿病、白內障、乾眼症的病史,晚上睡不好,膝關節會痛,偶爾還會出現皮膚過敏。看診時,蔣媽媽的兒子從背袋拿出吃的、擦的、點的一大包藥袋,內含20多種藥。醫師問蔣媽媽每天固定吃哪些藥?她翻找桌上的藥袋,拿出血壓藥、糖尿病藥、止痛藥、安眠藥,還有一些風濕免疫科開的藥,兒子在一旁補充:「上星期,媽媽連續好幾天頭暈,在家附近的診所拿了止暈藥,結果吃了反而更不舒服,請問醫師,我媽媽怎麼了?」

   

避免串連性投藥

就能避開藥物副作用一再發生

 

老年人因年紀增長、器官功能逐漸退化,身上常帶著幾種需長期服用的慢性病藥,如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的藥物,如果還有失眠、憂鬱、關節炎、便祕、攝護腺肥大、免疫失調等其他問題,每天可能要吃一、二十種藥。

 

具有老年醫學專科執照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神經內科醫師劉建良表示,這些藥物如果經過整合調整,沒有重複用藥,定期追蹤沒有發現明顯副作用或交互作用,老人家症狀又有改善,即使吃了十幾種藥,也是很安全。最要擔心的是不當的藥物開立模式,很容易在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時發生,此種模式稱作「串連性投藥」。

 

以蔣媽媽的用藥為例,緩解膝關節炎的止痛藥導致血壓升高、腳水腫,她以為是高血壓的藥沒效,但看診的醫師不知道蔣媽媽最近開始吃止痛藥,因而增加血壓藥的劑量,並加開利尿劑消除水腫,結果血壓降得太低導致頭暈。她不知道頭暈是血壓低引起,又看了另一個醫師開了止暈藥,帶來噁心、便祕、嗜睡等副作用,沒想到這些副作用是服藥引起,又求助其他醫師,其他科別的醫師開立了多種腸胃用藥,藥物就愈吃愈多。

 

劉建良醫師指出,有多重慢性病的病人常不只看一個醫師,看診時醫師通常無法得知病患完整的用藥資訊,也就無法辨別這些症狀是新疾病或藥物副作用,很容易出現串連性投藥:「服用A藥物→出現A副作用→服用A藥物+治療A副作用的B藥物→出現B副作用→服用A藥物+治療A副作用的B藥物+治療B副作用的藥物→……」,在接二連三的惡性循環下,藥愈吃愈多,藥與藥之間可能產生的交互作用,使症狀變得複雜,源頭難以釐清,治療也愈來愈棘手。

 

藥單管理得當

就會減少藥物交互作用發生率

 

根據臺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統計,老年人平均患有1.4種慢性病,也就是說,每位老人固定看超過1位醫師,而老年人平均用藥量是青年人的5倍以上。在6089歲的老人中,有四成老人每日固定服用2種以上藥物,其中有兩成以上老人,每日用藥在5種以上。

劉建良醫師提到,串連性投藥的不當循環,是現行醫療制度多專科照顧下的產物,每種疾病都有各自擅長的醫師治療固然是好事,但不同專科醫師彼此間無法橫向聯繫,老年人複雜的用藥資訊,難以在就診時完整呈現,很容易就將藥物副作用當成新症狀處理。

如果病患能在就診前先整理條列式的藥物資訊及個人疾病史,就診時帶著整理過的藥單明細(如參考範例),提供醫師參考,問診醫師在診斷與開立藥物時,就能避免重複開藥或開立與舊藥產生交互作用的藥物。……

感謝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神經內科醫師劉建良審稿

 

 

欲看更多完整內容,請見《大家健康雜誌》2013年9月號實體版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