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雜誌2012.07文/大家健康雜誌編輯部

 

醫學倫理是近代台灣醫學教育界及醫界一直不斷強調呼籲的重點,特別近期發生一連串年輕醫師出走的問題,引發了各界討論。相對的,病人為何會對醫師充滿不信任感,醫病關係出現巨大裂痕?《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敘說著12段愛與奉獻的故事,不管是醫師或是病人本身,讀完本書,相信會有另一層的省思與啟發……

 

 03  

台灣368個鄉鎮市區,目前有159個鄉鎮沒有婦產科醫師、132個鄉鎮無小兒科醫師;南投縣,每名兒科醫師要照顧高達4148名兒童;新北市立醫院,近半年來已有11位醫師離職,甚至有傷者到急診室後才知道該院沒有外科醫師可救治。逐漸凋零的急重症醫護人員,再加上日益縮減的新血,正不斷重創台灣醫療體系與品質。

 

國內醫院內、外、婦、兒科,逐漸出現招不到醫師的現象,原因為何?各大媒體談及台灣「醫師荒」的問題,認為急重症醫護人員之所以急速萎縮,不外乎工時過長,以及讓醫師們鎮日如履薄冰的「醫療訴訟」。

 

醫師與病人之間,似乎出現了無法理解的裂痕。台灣醫師「犯罪率」全球第一,平均每天有1.5個醫師被告、一審有罪機率高達1/4、平均不到40天就有一位醫師被定罪。病患對醫師充滿不信任感,醫師則害怕自己是下一個被告進法院的人。隨時可能面臨的牢獄之災或天價賠償,也成為醫師出走、轉投低風險科別的原因。醫病關係發展至此,無論是對病患還是醫師而言,都是一場雙輸的局面。

 

異鄉人來台行醫60年

無悔地守護病苦大眾

 

醫學倫理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及對生命的尊重。可是,面對倫理困境,醫師經常陷入不知如何判斷取捨的問題。

 

60年前,有一群來自義大利的天主教靈醫會會士,飄洋過海來到當時偏遠落後的宜蘭羅東地區,成立羅東聖母醫院、聖嘉民啟智中心等,照顧貧病的台灣人民,數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

 

這些異鄉人的故事,諸如:完成8萬多件外科手術,78歲仍撐著病體,半夜為病人開刀的范鳳龍醫師;把每一位病人當作天主般來照顧,曾連續兩年騎單車上山為病人看診送藥的馬仁光修士;援救無數病童,每個孩子都視如己出的呂道南神父;大街小巷尋找小兒麻痺患者,提供庇護與協助的謝樂廷神父;親力親為照顧結核病患,為救命甘冒感染風險的柏德琳修士等,正是提供醫學生、醫師感受醫學倫理的最佳範本。

 

這些異鄉人默默為台灣人奉獻付出,像苦行僧般日以繼夜醫治與照護病患,卻甘之如飴。呂道南神父曾說:「行醫,就該去需要的地方才有意思,如果只求過得舒服,就沒意思了。」馬仁光修士也說:「不是病人需要我,而是我需要病人。」范鳳龍醫師也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我的生命是獻給在這裡的病人,將來我只有一個願望,大步走到永恆時,我還在工作。」《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一書的出版,期望喚起杏林的善意與悲天憫人的人性關懷。

 

醫師病人互信互賴

重拾良好醫病關係

 

異鄉人的無私奉獻,贏得人們的景仰與無盡的感謝。出身於宜蘭羅東的作家黃春明,於記載這群會士奉獻事蹟的《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一書推薦序中就回憶道,常會從鄰居、親戚、路人的口中聽到他們帶著神奇的口吻與感恩的心情,敘述聖母醫院裡面的醫師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看病救命第一,只要生病了,再怎麼跋山涉水都要到聖母醫院救治。

 

在人們心中,聖母醫院的醫療人員不只是救命的「活菩薩」,更是比親人還親、充滿慈愛的「母親」與「阿爸」,不僅療癒身體上的病痛,體貼入微的關懷更成為眾人心靈上最重要的支柱。而當會士們年邁、病痛纏身時,這些曾受救助的病患,也紛紛回過頭來探望、支持他們。

 

門諾醫院執行長黃勝雄醫師在《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推薦序中提到,隨著台灣醫學進步,靈醫會已不會再派修士來台灣行醫,因此這些奉獻的故事,將是異鄉人傳愛的絕響。而對照今日衝突不斷的醫療糾紛,往昔這種互信互賴、親如家人的醫病關係,是否也將逐漸成為絕響?

 

黃勝雄醫師期望這些異鄉人的故事能成為醫界人員自我省思和路上的光,重拾「視病猶親」、「利他」的行醫理念,以同理心面對每個病患與家屬。

 

這些異鄉人的故事、這些真切、緊密的醫病情誼,值得大眾閱讀了解,以同理心去認同醫護人員的努力付出,喚回對醫護人員的信賴與尊重,重建真誠感心的醫病關係。

※博客來好書推薦介紹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29701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