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雜誌2005.01文/李松齡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根源,

去年醫界將高血壓標準向下修正,

到底誰是「準高血壓」族群?

打鼾、夜晚頻尿、睡醒易頭暈、疲倦,

是血壓偏高的預兆嗎?

 

 

多數人對高血壓耳熟能詳,其實高血壓不是病,但它和很多疾病密切相關,控制血壓,背後隱含攸關生死的意義。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肇文說,有效治療高血壓三年以上,可減少死亡率5倍;中重度高血壓(收縮壓160毫米汞柱以上或舒張壓100毫米汞柱以上)患者,若不治療,其平均壽命將比一般人縮短十年以上。

再看國人的十大死因:第一名是癌症,第二名就是與高血壓有密切關係的腦血管疾病,若將血壓控制好,因腦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機會可減低7倍,因心臟疾病(第三名)及腎臟病(排名六至八名)死亡的機會也可減低2〜3倍。

 

向下修正的高血壓標準

過去研究及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血壓越高,罹患中風、心血管疾病及腎臟功能變差的機率越高。陳肇文表示,三十、四十年前研究已發現,降低血壓可降低未來患病風險及死亡率;但降得太低,又怕會影響生活舒適度,所以十幾年前的標準血壓設定為140/90毫米汞柱,近來許多資料顯示,血壓正常值降至120/80毫米汞柱,不會影響生活品質,又可進一步降低罹病風險,因此,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將正常血壓下修到120/80毫米汞柱,我國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亦隨之調整。

陳肇文提醒,血壓有個體差異,沒有絕對的標準,什麼樣的血壓最適當,要看年紀、性別及相關疾病來決定。年紀大的人,血管老化、硬化,血壓自然升高,但太高還是會增加中風、心血管疾病及腎臟功能變差的機率;血壓過低又怕供應心臟的血流不足,所以,60幾歲的人血壓為140/90毫米汞柱仍可接受,但若已有糖尿病、腎臟病或年紀小於60歲,則血壓最好控制在130/85毫米汞柱以下。

 

高血壓前期透露的警訊

收縮壓在120〜140毫米汞柱間、舒張壓在80〜90毫米汞柱間,是高血壓的灰色地帶,被稱為「高血壓前期」。陳肇文指出,「前期」兩字易讓人以為將來一定會有高血壓,其實並非如此,「這屬於『正常偏高的血壓』,若能降低最好,不能降低,若無其他疾病,亦可以接受。」

台大醫院副院長陳明豐解釋,「高血壓前期」的人並非不正常,但需要注意飲食及生活型態的調適,因為高血壓和生活型態密切相關,像睡眠不足、有心事等都會影響血壓,所以把生活調整好並配合藥物,效果才會理想。換言之,高血壓的定義仍與以前一樣:收縮壓在140毫米汞柱,舒張壓在90毫米汞柱以上。

 

頭暈、疲倦是高血壓徵兆?

頭痛、緊張、勞累、身體不適都會讓血壓增高,但這些症狀與高血壓並無必然的關係,也就是說,高血壓不一定會有症狀。陳肇文說,高血壓患者若夜晚頻尿、每天睡醒頭暈、疲倦,表示血壓已經高了很長一段時間,對心血管系統皆已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少數高血壓患者會出現頭暈、頭重、臉部發熱、頸部酸痛等症狀,但這些症狀其他疾病也會有,所以不能做為辨別的唯一指標。陳明豐說,大多數高血壓患者沒有症狀,正因為患者不會不舒服,便不會去治療,「但高血壓對身體的傷害不會因為無症狀便不存在,沒有症狀的高血壓反而成了『隱形殺手』,是很可怕的事。」因此,不管有無症狀,只要有高血壓病史,皆要追蹤治療。

 

更多完整內文,請見大家健康雜誌2006.01實體版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