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雜誌2006.11文/吳皆德、張慧心

很多人以為失智症等同於老番顛、老年癡呆症、阿茲海默症……

事實真是如此嗎?若輕易下判斷,小心延誤就醫黃金期!

 

台灣人常以「老番顛」罵一些說話顛三倒四的老人家,但「老番顛」是失智症嗎?天主教耕莘醫院中老年科主治醫師江維鏞解釋,老番顛是形容老人家強詞奪理、頑固,這些形象的確和部分失智症狀很像,「但必須觀察這是個性還是罹患失智所致。」所以用「老番顛」形容失智症不太恰當。

至於失智症、癡呆症、老年癡困症,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任劉秀枝指出,這三個名詞其實同義,都是指一種臨床症候群,因後天的病症造成記憶力及其他大腦功能減退,程度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或功能。台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葉炳強也補充說明,「失智症」是一個統稱,包含多種症狀相近,但原因不同的疾病,所以失智症不等於阿茲海默症。

四成失智者未察覺記性變差

失智症是一種漸進式的功能退化,意指原本心智正常發展的成人,因局部腦功能異常退化造成的病症。初期徵兆可能對近期的事情不復記憶,如找不到東西、東西放錯地方、說話前後不連貫;逐漸的,判斷能力、抽象思考、計算能力發生障礙;到後期嚴重時,日常生活能力減退或消失、社交技巧瓦解、言語溝通能力逐漸喪失。 

其中最令家屬煩惱的是,患者可能性情大變,譬如:慈祥的奶奶因為藏錢的地方不記得,開始懷疑別人偷她的錢;或疼愛孫子的爺爺,隨著知能逐漸減退,自我認定是孩童的年齡,也開始和孫子搶玩具。要注意的是,失智患者未必是老人,且約四成的病人未察覺自己的記憶力變差。

劉秀枝分析,目前失智症患者中,最常見的原因為阿茲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約占所有失智症的5060%;血管性失智症約占20%;「混合性失智症」約占10;其餘是可治療性、可逆性失智症,包括因憂鬱症、水腦、腦瘤、腦炎、愛滋病、梅毒、外傷、甲狀腺功能過低、維生素B12缺乏、巴金森氏症等疾病所引起的失智症。

早期治療 踩惡化煞車

當醫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時,很多患者已出現明顯的記憶力衰退、智力喪失、思考障礙、社交和情緒功能障礙及異常行為,所以照護者應多觀察,若到後期才治療,惡化的速度已來不及控制。

在治療方面,占失智症最大宗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因其症狀個別差異很大,且每位病人都會持續惡化,很多人最後都有憂鬱、偏執狂和妄想等症狀。截至目前為止,阿茲海默症仍無法治癒,但在初中期治療,可減緩症狀惡化的速度,像目前的兩種臨床藥物可延緩記憶喪失,有助於患者執行日常生活起居需要的動作,也有醫師指出,保護神經細胞細胞膜氧化的維生素E和阿斯匹靈也能減緩失智症狀。

占第二大的血管性失智症,很多患者是因小中風引起神經缺損,因此,治療方法就和中風一樣:1.控制中風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心律不整等;2.服用抗血小板凝結藥物。一般來說,初期血管性失智的病人,約三成治療後可明顯脫離失智病況。至於認知功能或行為異常,如發生焦慮、憂鬱、焦躁不安、妄想、幻想等精神行為,可請精神科醫師開藥治療。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