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 2006.04 文/曹桂葉】

時代創造偶像,追星文化也不斷更迭上演,
但面對時下偶像包裝化、商品化,
追星族的行徑更花招百出,若家有「瘋狂粉絲」,
父母該如何看待?聽聽追星族、專家怎麼說。


三更半夜打地舖,只為買到V6演唱會的票;為了更貼近裴勇俊,粉絲們幾乎包下圓山一整層的住房……。每當5566、五月天、孫燕姿、S.H.E、周杰倫等偶像推出專輯、電視劇或電影時,總會看到大批歌迷一路相隨。青少年追星,只是一時的瘋狂迷戀?還是有更深層的文化意義?父母又該如何瞭解、對待追星的孩子?

青澀少年的心靈雞湯

許多家長視「追星」為一種不成熟的迷戀行為,但在青少年的心中,對偶像的崇拜可不是膚淺的迷戀,而是真正喜愛他們的一些特質。小光(化名)剛滿20歲,喜歡日本傑尼斯團體近畿小子。她說,近畿小子不僅長得帥、唱歌好聽、演技好、會主持、搞笑,且舞跳得超棒!

對小光而言,喜愛近畿小子8年,熱情未減的重要原因,是覺得他們從出道至今一路穩紮穩打,彷彿陪著自己成長,而且從他們身上,學到不放棄、堅持到底的精神,「甚至在國、高中念書的那一段困難時光,因為有他們,我才能夠撐過來。」

16歲的張維婷是周杰倫的歌迷,她很喜歡「周董」的時尚打扮、酷酷的調調,又會作曲、玩樂器,非常有才華,而他的一些歌曲,反諷時下的狗仔文化、家暴等問題,讓她對社會產生另一種省思。

28歲的「陳昇迷」黃婷,從12歲即喜愛陳昇,至今已超過16年。她說:「身為獨生女,成長過程很孤單,而陳昇的音樂總是探索人在孤獨時的心靈狀態,教大家怎麼面對這個世界,對我啟發很大。」

追星≠幻想或妄想

青少年處在重新尋求認同的階段,林口長庚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吳佑佑解釋,小朋友寫「我的志願」,總希望長大後,可以和父母、老師一樣,甚至當超人、彼得潘等非現實的人物;但邁入青少年階段,便開始對過去的權威、價值觀產生懷疑,又尚未建立未來的目標,所認同的就只有同儕,或找尋吸引自己的偶像。「而在媒體強力播放與形塑下,許多明星在螢光幕前的特質,剛好是他們所欣賞、認同時,便容易成為崇拜的對象。」

吳佑佑分析,追星是一直存在的現象,凌波、披頭四、楊麗花、鄧麗君等資深明星,不也曾經是許多爸爸、媽媽的偶像?只要孩子不追過頭,造成「功能性障礙」,追星並非負面行為,家長無須太過抑止。

何謂「功能性障礙」?她進一步說明,青少年若因瘋狂追星,無法持續執行應該要做的社會功能,如偶爾翹1、2堂課無妨,但為了追逐偶像,搞得自己整年不讀書,就是患「功能性障礙」,父母需協助處理。

還有一種情形是孩子罹患「妄想症」,透過追星行為顯露出來。吳佑佑指出,「妄想症」是生理性的疾病,不
是因為太喜愛某一明星而生病,而是患者本身的主觀認知產生偏差,透過喜愛偶像的行為,顯現病徵。

若孩子為了滿足本身的幻想,說自己是某一偶像的男、女朋友,開開玩笑無妨,但有些罹患「妄想症」的患者,就「真的」以為偶像的一舉一動是專為自己而做。曾有一位患者認為偶像在電視上眨2次眼睛,即是想向她求婚,她也覺得應付諸實際的舉動。諸如類似的症狀,就要想辦法帶孩子就醫。

體驗課本外的寶貴經驗

小光表示,近畿小子首度來台開唱時,她剛要升國三,演唱會的前一天還得模擬考。票券起售日,她翹了結業式去購票,在演唱會開始前一個禮拜,還和同學、網友一起輪流排隊,希望能搶到前面的位置。不過,她並不覺得當時很瘋狂,因為她是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才去追星。小光說:「國三的課業很重,但我絕對會把該念的書念完才去排隊,並沒有因為喜歡偶像,忘記做學生的本分。」

黃婷更是追星的箇中好手,她曾跟隨陳昇上山下海,從合歡山海拔3000公尺的武嶺,到一海之隔的澎湖,跑遍演唱會、隨著偶像搖擺舞動,甚至寫了一本書——《恨昇歌》,描寫追星的青春歲月。不過,別以為她荒廢了學業,黃婷不僅是台大外文系畢業的高材生,還擁有電影、新聞雙碩士文憑。

此外,青少年若有共同的偶像,一起追星、分享心情,也有助融入同儕文化。維婷說,她的國中同學都很喜歡周杰倫,每當有人在班上提起周杰倫的話題,就會吸引一票人加入討論。

黃婷則表示,追星是一種群體行為,群體氣氛會加強行為事件的意義。參加歌迷會就像加入社團活動,裡頭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結伴排隊、聽演唱會,這些過程都會成為彼此珍貴的回憶與經驗。「喜歡同一偶像的歌迷,都有相似的特質,有時還能在歌迷會交到比同班同學更要好的朋友。」

取得子女信任
別老做「反對黨」

就另一層面來說,追星也是「紓解壓力」的一種方式,吳佑佑指出,青春期的少年,有用不完的體力,有時瘋一下、High一下,可以宣洩壓力。家長若一味禁止孩子追星,容易引起反彈,不如陪孩子一起瞭解他們所認同、喜愛的偶像,也有助親子間的交流。

喜歡偶像劇男星賀軍翔的雨蒼,今年升大二,她認為,父母先瞭解子女的偶像才能跟孩子溝通,不能沒聽過他的歌、沒看過他的戲,就否定偶像的一切,若是如此,孩子們會認為:「大人什麼都不知道,不會懂我對他的喜歡。」

吳佑佑表示,父母除了練習傾聽孩子的心聲,也要把追星可能造成的影響告訴他們,再一同商量怎麼解決,並溝通出一個共識。她舉例,若憂心孩子在演唱會中,被別人誘使吸大麻、毒品,就該說出自己的顧慮;子女也要學習處理父母的不安,例如向他們保證不會學壞,會顧慮自身安全等。達成共識後,父母應該成全子女,給予抒發的管道,追求自己的興趣,不能因為擔心,就禁止孩子做任何事。

「父母禁止孩子追星是沒有用的,唯一的方法是疏通。」黃婷也指出,在允諾孩子追星前,先訂定規則,例如課業要先顧好、隨時跟父母報告行蹤,以及跟哪些朋友在一起,一切公開化會比偷偷摸摸安全,而父母也要讓子女充分信賴,別讓孩子產生「若跟爸媽說,一定會被反對」的想法。

陪孩子編織追星回憶

黃婷稱自己非常幸運,擁有一直支持她的父母,讓她為青春留下美好的回憶。她笑說:「大學時,本來想一個人騎機車上合歡山看陳昇演唱會,爸媽覺得不安全,但知道阻止不了,就開車陪我上山,結果陳昇才唱3首歌,天空就下冰雹。」演唱會最後夭折了,這段過程卻讓黃婷與父母有個難忘的回憶。

維婷的爸爸坦言,他聽不太懂周杰倫的歌,但也知偶像是時代的產物,愈管孩子,反彈愈大,因此他認為,女兒迷偶像沒關係,只要不學壞就好。儘管周杰倫的音樂不對自己味,為了滿足孩子,他仍在車上擺周杰倫的CD,每當全家開車出遊時,先放周杰倫的歌,才放自己愛聽的音樂,為親子間加分不少。

不過,隨著偶像商品化的趨勢,追星的開銷愈來愈大,吳佑佑表示,父母應事先提醒孩子要量力而為,也可趁機教導子女學習管理金錢、做紀錄。小光也建議時下「粉絲」,必須在經濟許可的範圍內追星,不要額外跟爸媽要錢,自己打工或在合理的情況下存錢,才不會造成家裡的負擔。

開拓追星外的
美麗新「視」界

在台灣,學業成績一向是評價孩子的重要指標,吳佑佑說明,部分青少年因課業不理想,在家庭、學校得不到認同,便容易沈迷於偶像崇拜。此時,父母應接受孩子的特質,並且讓他們知道「個人的價值絕非僅僅奠基於學業上的成就」,使他們感受多方面的肯定。

此外,陪伴孩子瞭解他們欣賞的偶像之餘,也應試著讓子女思考:「除了偶像,生命中還有什麼東西值得認同?追星的世界以外,還有什麼可以探索?」吳佑佑指出,擁有多方興趣的孩子,較不會對單一對象過於執著,建議在子女小時候,就培養其各方面的興趣與嗜好,讓他們體驗世界的多元化。

 

鼓舞小粉絲 超越大明星

對於年輕的小粉絲,黃婷提醒,不只追星,包括電玩、KTV等娛樂活動,都會分散學生在課業上的專注力,要學習把持自己,不要太過沈迷其它外務,忘了學生的本分,甚至迷失自我。她更建議,可以進一步將崇拜偶像的力量,轉化為向上成長的動力。

她曾在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的課堂中,對他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一個人一定要有偶像,否則人生會失去目標。重點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偶像,正確的態度不是迷戀,而是超越他。」

黃婷的追星生涯也都朝這個目標邁進,她在考大學時,想到若讓陳昇有個台大的歌迷,會讓他很有面子,所以她努力念書,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台大外文系,畢業後,還出國進修拿到電影與新聞雙碩士。

此外,黃婷不僅欣賞陳昇的音樂才華,對他的散文也有很高的評價,而她人生的志願,就是和陳昇一樣,當一位用文字抒寫生命的作家。現在黃婷不僅是音樂人李宗盛的製作助理,也發表過相關電影著作,一步步在自己鍾愛的音樂與電影領域中成長茁壯。

 

親子加油站
父母與孩子的追星小語

給爸媽的建議
1. 別一味批評孩子的偶像,試著瞭解明星的優點,也懂孩子的心。
2. 取得孩子的信任,吐露自己有哪些焦慮,一起想辦法解決。
3. 與孩子約定「追星條款」,例如:達到課業目標才能追星、隨時報告行蹤、跟哪些朋友結伴前行等。
4. 若真的不放心,不如陪同他追星,為孩子的青春做紀錄。
5. 車上放孩子偶像的CD,讓他有被尊重的感覺,也有助親子交流。
6. 追星需要開銷,可趁機教孩子管理金錢。
7. 追星不盡然是壞事,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將這股力量,轉化為正面向上的動力。
8. 引導孩子挖掘追星以外的美好事物,培養更多元的興趣。

給追星族的建議
1. 跟爸媽分享偶像的優點,讓他們知道自己非盲目崇拜。
2. 想辦法化解爸媽的不安,不說謊或偷偷摸摸進行。
3. 遵守與父母的約定,追星時更安心。
4. 課業顧好,追星更有理。
5. 追星的花費自己負責,不造成家裡負擔。
6. 立志成為讓偶像有面子的粉絲,甚至超越偶像!

整理/吳珮嘉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