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 2005.01文/李盛雯】

當紅的大長今影集,點出了食物中老祖宗的養生智慧,
而醫學也證實,吃對食物能帶來能量,飲食不當卻會造成傷害,
到底食物該怎麼吃,才能趨吉避凶,確實發揮食療的功能?


所謂民以食為天,飲食和健康,乃至於飲食和疾病的關係,一直是追求健康的人,最關心的議題之一。
疾病的產生是否與缺乏某些營養素,或某些食物攝取過量有關?馬偕醫院台北院區營養課課長趙強認為,現代人確實有營養素缺乏或營養素過剩的問題。


缺乏主要是指微量元素和微量營養素,也就是維生素、礦物質。這幾年,醫界越來越明確地知道,某些抗氧化的植物性營養素──例如曾經紅極一時的茄紅素、胡蘿蔔素,到最近的葉黃素,可能和一些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有關。至於營養素過剩方面,例如造成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痛風的肥胖,就和食物攝取過量有關。
另一項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飲食不平衡。趙強指出,「如果單只探討飲食,可能有所偏頗,因為飲食和個人生活有關──例如消化性潰瘍、高血壓、失眠,都和生活習慣及飲食不平衡脫不了關係。過敏也一樣。」他舉例說,「如果天天熬夜、壓力大,吃再多的好食物,還是可能生病!」換言之,飲食和疾病並非單一關聯,而是各種因素彼此互相干擾、影響的結果。

 

疾病和飲食的糾葛

台北市立中醫醫院醫師申一中表示,飲食當然和疾病有關。中醫將人體分成先天和後天;先天指遺傳體質,後天則指腸胃消化系統,和飲食十分密切。無論哪一類疾病,從中醫觀點來看,就是補氣或補血。
補氣是以高蛋白等熱量較高的食物調理,補血則是以當歸及紅色食物滋養,包括櫻桃、葡萄、枸杞。例如感冒就是氣虛,中醫建議補氣。「補氣當然要針對病人的體質,必須先讓醫師把脈問診,給予專業意見,千萬不要自己亂補,免得補出問題。」
以消化系統疾病為例,申一中說明,現代人糖類攝取較多,中醫將糖類稱為甘,甘吃多了,脾胃會不好。此外,現代人攝取許多油膩、油炸的食物,這些東西會傷到人體的正常水分,長期下來,體內的水分變少,也會引起疾病。

 

生病了,怎麼選擇食物?

消化系統疾病
振興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羅亞蘭強調,消化性潰瘍、胃炎、腸炎及便祕等消化系統疾病,必須遠離刺激性飲食,包括菸酒、咖啡因、較甜、較油膩、較辛辣的食物。「腸炎是腸子蠕動過快,便秘則是過慢。如果腸炎已經造成腹瀉,這時刺激的、高纖維的飲食和牛奶都不建議,高油脂食物也要避免。」

內分泌系統疾病
羅亞蘭分析,糖尿病、甲狀腺亢進、高血壓、高脂血症、痛風等循環及內分泌系統疾病,都是慢性病。其中,甲狀腺亢進和碘離子有關,建議病人少吃海帶、海菜。痛風病人,高普林類的食物要注意,像是海鮮、內臟都含高普林,少碰為妙。糖尿病和胰島素有關,主要是糖分代謝異常,而非缺乏某種營養素而引起,不過,一旦罹患糖尿病,就必須控制飲食。高血壓的飲食大原則是低鹽,此外,高血壓本身可能也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例如高血脂,建議維持低油脂飲食,像肥豬肉、動物皮、雞皮、鴨皮、內臟、腦類、蛋黃等高膽固醇食物,都應節制。

呼吸系統疾病
至於感冒、鼻咽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羅亞蘭說,這些疾病和身體免疫力下降有關,應多攝取高蛋白類,包括奶蛋魚豆肉,肉以瘦肉為主。若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等初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可比平常多攝取一些維他命C,對提升免疫力有幫助。

神經系統疾病
老人家容易出現手麻、腳麻等神經壓迫現象,有時候年輕人也可能有這些症狀,羅亞蘭建議,多攝取維他命B群,或是從食物中獲得營養素,例如新鮮蔬果、糙米、五穀雜糧和山藥。

過敏疾病
對於食物引起的過敏,最基本且主要的做法是找出過敏原,然後避免食用。例如,有些人會對花生、牛奶、海鮮,甚至麵粉類過敏。此外,某些氣喘患者不能吃醃肉,例如臘肉、香腸,因為這些肉品有一定比例是利用二氧化硫做防腐,可能誘發氣喘。

免疫系統疾病
對於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免疫系統疾病,醫師建議,少吃會過敏的食物,才能降低發作機會。

 

適得其反的食補觀念

中國人愛吃補藥、補品,更有不少人相信食補的功效,然而,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盲目亂補,小心補過頭,有害無利。
一般人認為,維他命和雞精多吃無妨,羅亞蘭指出,如果五大類營養素攝取均衡,其實不太需要補充維他命,而部分脂溶性維生素,吃多了會累積在體內,也可能造成營養素偏多的毒性。至於雞精,主要成分是胺基酸,偶爾吃吃無妨,但是痛風患者就不建議。
市面上琳瑯滿目的營養補充品,看得消費者眼花撩亂,其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營養補充品有特定的適用對象。
例如貧血患者、女性育齡期,較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不妨多攝取含鐵量豐富的食物,例如葡萄乾、深色蔬菜、肝臟類、牛肉和內臟類,不過,豬肝可能含有毒素,所以不要過量。此外,孕婦需要蛋白質,奶類和鈣質也可多補充。至於剛接受過手術的人,傷口要癒合,同樣也需要高蛋白。癌症患者經放射線治療或化療後,抵抗力較差,容易虛弱,也需要高蛋白飲食。減肥的人通常卡路里攝取量很低,羅亞蘭建議一天補充一顆綜合維他命。
申一中表示,很多人以為四物湯補血,對女性生理期特別好,但事實並非如此,必須根據個人體質、調整藥材。此外,冬天一到、氣溫一降,許多人就想到冬令進補,這些補品的熱量大多偏高,現代人營養已經很豐富,太多熱量對身體不是好事,換句話說,即使是冬令,也不見得要進補。
他強調,補藥可以補身體的正氣,同樣也能補身體的邪氣;萬一補錯了,疾病會更加嚴重。「像是人參、黃耆,很多人日常就在吃,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經有疾病,進補就得格外小心。例如感冒時,不能吃補藥;急性發炎,例如肝炎,也要提高警覺,不要以為自己生病了,更需要補,亂補一通,可能適得其反」。

 

經得起考驗的飲食觀

什麼是正確的飲食觀?不論中醫、西醫、營養師皆異口同聲呼籲:均衡飲食。申一中強調,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三餐正常,只吃八分飽,吃完飯不要立刻睡覺或從事勞動力大的工作,就是養生之道。西醫標榜五大類營養素,中醫也推廣「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的食物都要攝取,才能常保健康。
羅亞蘭叮嚀,五大類營養素要均衡攝取,金字塔底端以醣類(碳水化合物)為主,這是基本的熱量來源;金字塔尖端,脂肪、油脂類要少;金字塔中間則是蔬果,這也是目前為止,醫學唯一證實,能有效抗癌的飲食方式!纖維飲食對很多癌症都有預防效果,因此,新鮮蔬果名列醫師推薦飲食排行榜第一名。
「回歸正當飲食是最重要的原則!」趙強提醒,各種食物必須均衡攝取。如果身體有毛病,例如消化性潰瘍、容易失眠、壓力大,不妨調整日常的食物,比方睡前喝杯牛奶、早上不要喝咖啡等,在這些細節上稍做調整,才能在生活中取得平衡。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