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 2007.08 文/張慧心、李松齡】

親子間的代溝雖然存在,卻不一定會產生問題,
只要父母願意主動扮演搭橋的角色,橋上就能有溫馨的情感流動。


年頭變了,親子間的關係雖然沒變,但外在環境的改變,卻大大影響親子間彼此對待的型態和相處方式。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王鍾和說,這一代父母所經歷的,正好是台灣最劇烈變化的50年,不論經濟環境或社會價值觀,都呈現紛亂多元的樣貌。偏偏這10幾年間,也正好是有線電視、影音設備、電腦及網路科技最爆炸性發展的階段。

整個外在環境充斥著浮動、不安、跳躍、絢麗的訊息,拉大上下兩代對人事物看法的距離,也使親子關係充滿更多挑戰。

 

自己願意搭橋才重要

當家庭中一向扮演穩定力量的「媽媽」,隨著生命歷程逐漸到退休、更年期、老化、病痛,甚至出現心悸、面潮紅、盜汗、疲倦等更年期現象,青春期子女卻總是狀況百出,說一句頂九句,那種五味雜陳的傷心和傷神,確實不容易輕易度過。

王鍾和建議,年近40歲的媽媽,應更敏感地知道自己是否進入更年期,因為當身心出狀況時,挫折的忍受度會降低,對外在的刺激也會變得敏感,往往一點小事就會大發雷霆或神經質,相對破壞與青春期子女的感情。

更重要的,千萬不要挾「更年期」要脅「青春期」,因這兩個階段,都是生命歷程中最不好受的過程,雙方若不能互相疼惜,至少做到「不互相傷害」,絕不能任性發洩情緒,把生理上的不適,轉為行為上的攻擊,留下難以抹滅的刻痕。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護理老師詹秋薇也指出,親子之間至少有20幾年的差異,加上成長背景不同,解讀事情的角度也不同,難免會有代溝。但她從教育及實務經驗中發現,代溝雖然存在,卻不一定會產生問題,只要父母親願意扮演跨越代溝的角色,就能在溝上鋪出一條康莊大道。

 

我們是成人就多做一些

「孩子是被動地來到這個世界,他沒有選擇權,我們是成人,應該多做一點。」詹秋薇認為,作父母要有心理準備,除了願意花18年的時間照顧孩子,更要在子女成年以前,站在主導的地位,樂於自我成長與學習,教養孩子從懵懂無知,逐漸轉型為勇於負責的成人。

詹秋薇認為,人與人的關係是互動的結果,當子女需要媽媽時,母親願意真誠陪伴,孩子是感受得到的。她在孩子小的時候,辭職在家當全職家庭主婦,陪伴他們順利步上軌道,40歲才二度就業,如今孩子一個27歲,另一個25歲,和她的關係還是很親密。

一般媽媽常抱怨:「孩子不喜歡跟我們外出」,這絕對不會出現在詹秋薇家中。「小時候,我陪他們去看海豚表演,如今換他們陪我出去玩,還鼓勵我玩較刺激冒險的遊樂設施,那種感覺真的很值得。」她對孩子的回餽,點點滴滴都覺得是享受。

 

傾聽 踏出溝通的第一步

孩子需要教導,但父母親更需要被教育。詹秋薇坦言,「大多數人是當了父母,才學作父母。其中,有些人靠老人家的經驗來教,有些人是聽別人怎麼說,加上自己摸索來做父母,但面對社會的劇變,光靠這些還不夠。」她認為,父母也要與時俱進,才能建立和孩子對話的平台。

溝通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傾聽,瞭解其情緒,不要急著給孩子建議、批評。「很多媽媽真的很忙,孩子一邊講,媽媽一邊工作,結果孩子發現媽媽不專心,就不太想講了。」青春期孩子非常敏感,也在意是不是被尊重,所以最理想的情況是:媽媽暫時放下工作,眼睛和孩子水平相視,專心地聆聽他說話。「孩子也許不需要你給建議,只要你傾聽、接納、瞭解他的事情和情緒。總之,讓他覺得:媽媽願意和我在一起。」

 

不全以自己的經驗相待

臺北市家長協會理事林美江也認為,現代媽媽對「更年期」和「青春期」多少都有認知,出現手足無措的情況較不常見,但不少媽媽沒有意識到:現在的社會和過去大不相同,孩子如今面對的難題和考驗,和自己當年遇到的問題完全不同!

舉例來說,過去男女交往,相識的管道很單純,彼此的背景略有所知,相處過程也有一定的順序和發展;但現在的青少年,可能在網路上遇到一群完全不明背景的人,MSN上談個幾回,彼此就以「公」(老公)、「婆」(老婆)相稱,甚至相約見面。前後的發展,父母完全無法掌控,遑論能從旁協助?

這一代父母和上一代父母,具備的「條件」大不相同,這一代父母都擁有中學以上的知識,不但經濟能力提升,學習能力也遠較上一輩父母高,只要有心,很容易就能找到實用方法。再者,目前外在環境提供更多教養資源,家長只要願意開口,或花點錢去上課,總能找到幫手或諮商對象。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