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 2008.03 企劃/楊育浩 文/吳宜亭】

 另一半常把教養小孩的責任推到妳身上嗎?

不參與教養,還常指正妳教小孩的方式有問題?

如何改變另一半的心態,一起分擔教養重任,

專家說,「放低姿態、懂得求助」很重要!

 

 雯玲是職業婦女,有一個5歲半與3歲的兒子。為了生活,每天蠟燭兩頭燒,白天忙於工作,晚上則忙於家事與照顧兩個小孩。最近她常與先生吵架,因為她覺得老公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不是很用心,如:不陪小孩看故事書、寫功課等,連幼稚園的聯絡簿也不看,有時老公還會回應:「這些事情以前都是我媽媽做的!」感覺教養小孩似乎是她一個人的責任,讓她很傷腦筋……

 培姍的老公也常加班到12點後才到家,小孩平日很難看到他,有時覺得老公只是房客,在家吃飯、洗澡、看電視、打電腦,跟孩子互動屈指可數,週末若孩子想要爸爸陪他們玩,他還會叫他們找媽媽,不要打擾他,最後演變成夫妻為孩子的教養問題而爭吵,難得的假日因此泡湯……

 

長期為夫妻做婚姻諮商的懷仁全人發展中心主任,同時也在輔仁大學社工系開課講授家族治療的教授鄭玉英,相當看重夫妻對子女教養的溝通。教養本來就是父母的天職,若有一方認為教養是某人的職責,雙方須靜下來省思,是否受成長背景或文化影響。

譬如:培姍的先生可能從小由沒有工作的媽媽全職管教其功課,可是,現在很多職業婦女,體力、精神無法全程督促,此時,夫妻可能要合作教養小孩。也許太太在照顧上,比先生得心應手,鞭策課業上,夫妻也可做修正,「本來由誰照顧孩子,就沒有對錯問題,夫妻間應溝通討論,才能找出好方法。」

她指出,夫妻溝通時,須特別注重「I message」,以「我」開頭,讓對方瞭解自己的感受,相對於「我」,如果是以「你」來溝通,常讓人有質疑或責罵的感覺。

另外,「多關心對方、就議題瞭解背景」也很重要,術語叫「context」,瞭解另一半前後思想脈絡,也就較能理解他當下的行為,可能有其他因素考量。

教養小孩本來就不是簡單容易的事,若夫妻因此失和,可是得不償失,多溝通、就能找出方法教養小孩。以下將以2個案例,點出「I message」與「context」在溝通小孩教養問題時的重要性。

 

難題1

媽媽管不動孩子

爸爸質疑其能力……

每天一到睡覺時間,美雲就一個頭兩個大,因兩個孩子一直玩耍,一點睡意都沒有,先生長期扮黑臉,孩子一看到他,馬上就安靜下來,但先生回書房後,又繼續瘋鬧,先生沒看到孩子真實的一面,反倒質疑美雲,「妳這媽媽怎麼當的?連小孩都搞不定!」聽得美雲一肚子火……

 

從「我」表達內心話

鄭玉英從事夫妻婚姻輔導多年,見過很多夫妻碰到上述情況,老婆大罵先生:「你根本不體諒我,我已經很累了,你還怪我,真的很自私!」、「為什麼不是你管小孩?」每句對話都是「你」開頭,都在質疑對方,這時先生當然也沒好氣,夫妻爭吵情景馬上上演。

相對於「你」開頭做對話內容,她建議,利用溝通學上的「I message」,尤其對於親密愛人「表達自己內在的需要」更重要!建議可向先生求助,「我今天好累,現在碰到小孩打鬧,更受不了,你可不可以幫我管理一下。」先生也較能知道另一半發出的求救訊號,多體諒並幫忙。

 

一起訂出固定作息

幼教專家敖韻玲說,陪孩子睡覺不是媽媽單獨的責任,她建議,可訂出固定作息。譬如:孩子喜歡聽床邊故事,上床前,先與小孩約好,講完故事就要乖乖睡覺,也請爸爸當見證人,讓小孩覺得參與神聖的工作,然後每晚依固定作息行動。

她提醒,固定作息須時有修改,像每學期開始,依照小孩的學習情況做改正,如:家中若有兩個小孩,大孩子對自然科學比較有興趣,但小小孩仍喜歡聽童話故事,此時,家長最好分頭陪伴。

 

難題2

媽媽給孩子吃泡麵

爸爸擔心營養不良……

敏亭、幼萱最喜歡吃泡麵了,平常習慣吃外食不做飯的媽媽,有時也會偷懶煮泡麵給她們吃,但先生卻很怨懟,「孩子常吃泡麵,會不會營養不良?」媽媽心裡則認為,「又不是天天吃,況且幼稚園有營養午餐,能平衡吃泡麵的營養不足,窮擔心什麼?」

 

全家一起打點家事

敖韻玲說,媽媽最好不要用泡麵當正餐,她的做法是,煮稍微複雜或新奇的主餐或點心,其他的菜餚則不需太費心,如:冰淇淋蘇打。當小孩稱讚好吃時,她會說;「爸爸也有幫忙挖冰淇淋喔!」,讓爸爸有參與感,也製造家庭氣氛的和樂。

同理,做家事,也要求全家參與,她舉身邊一位晚輩,結婚後竟說,「我從來不知道結婚後要做家事。」因這名晚輩被父母保護得很好,從來不幫忙做家事,難怪婚後會有這種「驚人之語」。

 

多以問話取代質疑

鄭玉英表示,先生不要一開始就責罵太太的做法,導致爭吵,應想想「太太煮麵,是不是想節省時間做其他的活動?」可以詢問太太:「是不是待會有什麼計劃,所以要節省時間?」多以問話取代質疑,瞭解背後原因。

他表示,很多夫妻會爭吵,都是把溝通內容「問窄了」,應多瞭解context,就是所謂的「前後文」、「脈絡」,不要急著下結論,多聆聽對方背後的原因。

快來加入大家健康雜誌粉絲團,每天給你最新實用圖解、最棒的健康資訊喔!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