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  2008.05 文/吳皆德】

 當孩子在現實中遇到壓力,選擇逃避、沉溺於網路的虛擬世界來尋求慰藉,造成親情愈走愈遠時,該怎麼拉他回來,重修親子關係。

 

 高一的阿光自從有了電腦,每晚窩在房間上網,直到深夜還不睡覺,常是媽媽大喊:「幾點了,還在上網?」「我再玩一下就好。」結果,這「一下」愈來愈長,直到一天,媽媽「啪」的一聲關了電腦,阿光氣得大吼,甚至當晚離家出走。隔天,媽媽竟然收到學校寄來阿光曠課多日的通知單。

《紐約時報》曾刊一則著名的漫畫說:「在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家婉在交友網站上認識一名網友,好奇地和他約會見面,結果,會面後發現在網路上暱稱「老公」的網友,竟有非禮女性的妄想,若不是爸媽及時找到家婉,後果不堪設想。

 

迷「網」為了逃避壓力

找尋另一個成就感

網路之所以迷人,因為它提供虛擬、不真實的世界。對於現實生活不滿足的人,可藉由上網進入虛擬世界來逃避。例如,國三生準備基測,壓力大,上網玩線上遊戲,頻頻得分或獲得寶藏,比現實生活中書念不完,來得有成就感,無形中也養成他壓力大,就上網的制約習慣。

兩、三年前,台灣的醫院開始成立網路成癮特別門診,醫師發現上網成癮有點像是病態性賭博,會修改大腦的決策過程。例如,網路成癮者會不顧一切想上網,而且無法控制,壓力愈大愈要使用網路,一旦上網行為被中斷,會出現不可遏抑的憤怒。

根據資策會統計,台灣的網路人口約867萬,推估約40萬人達成癮標準。目前網路成癮門診中,求診的人以青少年為主,最小的是國小三年級,以國、高中生居多,但也有30多歲的上班族,男多於女。上網成癮,特別好發於國三、高三壓力大的時候,或遭逢人生重大挫折,像債務出現、親人過世、夫妻衝突或是工作不順等。 

 

引導孩子從生活找樂趣

排解寂寞並非得靠網路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也是親子婚姻專家廖清碧指出,家長一定要全力防止小孩沉迷網路。一旦小孩沉迷網路,家長要費很大工夫才能矯正。她分析幾個孩子沉迷網路的個案,因素不外乎是下列幾項:

1. 無聊

2. 網路遊戲獲取成就感

3. 現實社會沒有朋友,網路上尋找朋友

4. 排除壓力

5. 反抗大人

6. 好玩

再深入這些原因會發現,小孩會沉迷網路和大人有關係。「親子互動很重要,如果大人平常關心孩子,就能提早發現小孩開始迷戀網路,進而早一點阻止。但是,最重要的,要讓小孩知道網路不是唯一可以排解寂寞或殺時間的方法。」

也因此,在友緣基金會的大眾教育裡,廖清碧要求家長在孩子還小時,要多陪伴、發展他的興趣。如果家長能帶小孩多運動,戶外旅遊、爬山,讓小孩知道網路以外的世界很大、很有趣,他自然不會喜歡只單純上網。尤其現在少子化的情況,孩子在家無聊,如果家人不多關心,孩子很容易在網路上交友。

 

與孩子溝通上網問題

該怎麼做才好?

1.請孩子自行估計上網時間,引導他學習自我反省的能力

花時間和小孩溝通、討論,瞭解他為何喜歡上網,上網的瀏覽內容是益智類或線上遊戲?並跟孩子討論半夜上網或玩線上遊戲,是否影響學校表現、身體健康,及和家人朋友的關係,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上網行為是否已經失當。

2.不要一味圍堵,和小孩討論上網時間,甚至電腦放置位置

以疏通代替圍堵,無法阻止小孩上網,就與他約法三章每天上網的時間,用「自律」取代「他律」。另外,將電腦放置在家裡的公共區域,或父母的臥室,增加孩子半夜上網的困難度。也可以在父母房間內裝設控制網路或電腦的電源開關,定時關機。

若一味用圍堵的方式去阻止孩子上網,很難完成溝通。畢竟人是動物、不是植物,在這裡不能使用網路,就會找其他地方;白天不能使用,夜裡可以偷偷打。因此,廖清碧認為,在小孩還沒沉溺網路時,就先和小孩訂定好規則,否則等到孩子沉溺網路要再拉回來,「非常困難!」

3.建議培養小孩其他興趣來取代「上網」

讓孩子有其他喜歡忙的興趣。要帶出已沉迷在電玩世界的孩子,就必須為他找到更有趣、更好、更有益的活動來替代。讓孩子瞭解,網路和其他活動,例如看電視、做功課,必須在個人的時間管理做安排,不能將其他活動擺一邊而沉迷於網路。

4.家長要常陪孩子參與親子活動

 

專家指出,談到網路的使用方式,所有的控制工具,都不比緊密的親子關係有效。經常把孩子從電腦前帶出來,親近自然,或給他一些閒暇時間,充分思考或發揮創造力(例如:帶他參觀科學館,陪他體驗裡面的科學遊戲,或一起參觀美術館等。)

5.試圖進入孩子常瀏覽的網站,觀察小孩的內心世界

網路遊戲尤其會成群結黨,孩子也是群體的一部分。甚至網路世界也有惡人,父母可以幫孩子過濾。家長若發現孩子結交壞朋友,也可機會教育壞朋友的負面影響,但在規勸時,家長的反應不要過大,以免小孩故意唱反調。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