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 2010.05 文/張雅雯】

 無論男女,年過30歲後,骨質就開始流失,

尤其停經的女性,每年以3%速度流失,是骨鬆高危險群。

面對無聲無息來襲的骨鬆,想提前預防,哪些徵兆可得留意?

 

總統夫人周美青日前在活動時扭到腰住院,由於曾被診斷出骨質密度偏低,醫療團隊擔憂其罹患骨質疏鬆症,因而引起民眾關注。骨骼有如房屋的樑柱,負責支撐人體,然而,它並非生來固定不動。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表示,骨骼時時刻刻都在進行「骨形成」與「骨吸收」兩種代謝作用,讓骨量透過增減更替達到平衡。

隨著人生不同階段,骨量逐步變化。青春期時,骨質形成速度快,因此骨骼變長變粗、骨量增加;30歲後,骨量從最高值開始走下坡,因為人體老化,使得骨吸收逐漸超過骨形成的速度,骨質流失久了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症。

   

骨鬆並非女性專利

男性骨本亦隨年紀流失

根據衛生署2009年的資料顯示,國內50歲以上的骨質疏鬆症盛行率,男性為1.6%、女性為11.4%,骨鬆比例隨年紀漸長而明顯上揚。中華民國老年醫學會曾調查65歲以上的骨鬆盛行率,發現每9人就有1人罹患骨鬆,女性比男性更常見,約4位65歲以上女性就有1人發生骨鬆。

之所以停經女性易有骨質疏鬆症,楊榮森表示,因為缺乏雌激素的保護,使得「骨吸收」更為快速,罹患骨鬆機率變高。衛生署最新的「國人骨密度調查」也證實,50歲以下的男、女,骨密度差距不大,其中男性腰椎的平均骨密度甚至還低於女性,且隨著年齡增長而有減少的趨勢,但此降幅過了50歲就不明顯。

至於女性,則過了50歲後,骨密度像溜滑梯般快速流失,每個部位均低於男性,統計女性最容易發生骨鬆的三大部位:腰椎是12.6%、髖部最細的股骨頸是12.1%、前臂腕部有25%已達骨鬆標準,總計41.2%的50歲以上女性,身體至少有一個部位已達骨質疏鬆定義。

 

預測骨鬆的4大指標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骨鬆,楊榮森指出,可從以下4個因素評估: 

1.骨骼成熟時的體內骨質總量:與性別、遺傳、運動量及鈣攝取量有關。

2.骨質流失速度:正常骨質流失速度每年約0.7~1%,但女性停經後平均會升高到3~5%。此外,吸菸、喝酒、使用特定藥物、有內分泌或代謝疾病者,骨質流失速度也較快。

3.壽命長短:骨鬆與老化有關,活得愈久、自然罹病風險愈高。

4.停經年紀:愈早停經(例45歲前)愈容易骨鬆。

 

小心止痛藥、抗凝血劑

促進鈣質代謝導致骨鬆

用藥的本意是治療疾病,但有些藥物會影響鈣的代謝。楊榮森提醒,長期使用類固醇、抗凝血劑、止痛藥等藥物,會影響鈣的代謝而易導致骨鬆,像類固醇會減少腎小管對鈣質的再吸收,也可能直接影響骨細胞,一方面增加骨吸收、一方面又抑制骨合成,近而影響骨密度。若必須長期使用這些藥物,應定期追蹤檢查。

此外,有些人年紀輕輕就被檢出符合骨鬆定義的數值,除了多數是遺傳因素導致,還常見於體重過輕、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少於18者,往往還合併嗜菸酒、不運動、不曬太陽等習慣,必須接受治療。

  PIX1.jpg


arrow
arrow

    大家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